如果是畫技不如日本漫畫的話。早年八零年代時報《星期漫畫》的台灣漫畫家作畫風格上都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如鄭問、麥人杰、曾正忠、任正華、陳冠君、邱若龍、林政德等人。
先不論題材問題,這個時代的漫畫家可以證明台灣漫畫家在畫技上具有不輸給日本漫畫的作畫實力。其中林政德的《YOUNG GUNS》無論在作畫品質或是劇情兩方面均有傑出表現。
或許是題材不吸引讀者。我們觀察九零年代的台灣漫畫家因出版社經營策略不同,漫畫作品題材略以分為兩種取向。
以大然為首的出版社以完全模仿日本漫畫為策略,如紅小將《魁星勁小子》以模仿七龍珠、幽遊白書等日本作品;張博棋《女學館》則模仿東京大學物語等作品。令人意外的是這些作品的單行本數量都反應了有一定的讀者群支持著。
另外一方面以東立為首的出版社則是強調台灣本土為策略。如李鴻欽《狗臉的歲月》以當兵為主題、卓宜彬《太子爺》等作品。
無論是具有個人風格的、完全模仿日本漫畫、或者是具有強烈本土特色的漫畫作品使得台灣漫畫在二十一世紀末達到了最高峰。卻突然轟的一聲,一夕間崩盤。
這是否代表著讀者的喜好是無法被預測的?或者用另外一種角度去思考:漫畫的題材或畫技無論如何都有人喜歡,同時也有人會討厭。代表漫畫題材以及畫技並非讀者不購買漫畫的主因。
然而如鄭問、敖幼祥、蔡志忠、朱德庸等人的作品時至今日仍不斷地再版。近年來繪本漫畫、圖文漫畫、四格漫畫形式的作品卻常常出現熱賣的情況,卻很矛盾的顯現市場並沒有對於台灣漫畫有歧視。可是銷售量上劇情漫畫類的卻沒法沾上邊。同時令人意外的是甚至日本漫畫單行本也慢慢的下降。
網路下載的盛行或許是漫畫單行本銷售量減少的主因,這是近年來大陸P2P網站興起所造成的影響。日本當期最新的漫畫作品幾乎都可以在網路上輕易的取得。相較於日本漫畫而言台灣漫畫並無這樣的問題存在,可是台灣漫畫並沒有因此銷售量增加。或許日本漫畫其實根本不是造成台灣漫畫冰河期的主因。
問題似乎已經複雜到任何人都無法回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