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1日

台灣漫畫困境讀者反思 01.寒冬過

無論同不意台灣漫畫史上第一次本土創作冰河期起因於1966年起實施國立編譯館漫畫審查制度。以人為審查的方式在漫畫內容上進行管制的結果使得台灣漫畫家紛紛停止創作,最終造成本土創作遭遇到毀滅性的打擊。

市場對於漫畫的需求並沒有消失,同時間地下出版社藉日本漫畫以未授權的方式進入市場。1987年漫畫審查制度廢止後,台灣本土漫畫創作逐漸開始復甦。1989年創刊的時報《星期漫畫》、1992年創刊的東立《龍少年》為首的代表性刊物,產生近百位新生代的台灣漫畫家,部份佼佼者被譽為具有世界級水準。

然而在沒有任何審查機制的情況下,台灣漫畫創作在進入2000年遭遇到史上第二次的冰河期。漫畫出版社紛紛結束純本土漫畫雜誌的經營以及對於新人漫畫家的培訓,其造成的影響使得漫畫家選擇進入遊戲產業或者是西進大陸市場。

洪德麟老師在其著作中,概略將原因歸咎於當年漫畫審查制度的遺毒。因過去日本漫畫大量進入台灣市場使得讀者養成日本漫畫式的閱讀習慣。與當年網路泡沫經濟化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下,造成本土漫畫創作的第二次冰河期。

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觀察,政府從2003年開始漫畫補助政策意外的成為了近年來台灣本土漫畫出版主力。除了直接補助創作者漫畫單行本的出版外,補助三本純本土創作的漫畫雜誌(龍少年、GO漫畫創意誌、樂透漫畫)亦間接的使得漫畫創作者獲得補助。

或許有人會譏為對政府歌功頌德,但我必須坦承的說,如果沒有政府補助的情況下,本土漫畫創作在這近幾年的情況會比現況更加惡劣。必須特別澄清的是,這裡所談得漫畫創作指的是劇情漫畫(日本稱劇畫)。台灣漫畫創作以插畫、繪本創作、四格漫畫的形式在市場上是表現不俗的。

除了少部份獨立出版社(如全力出版社)不以補助來經營漫畫出版外,我們不得不承認漫畫產業在近年來接受政府補助的事實。換言之,近年來政府不但沒有對漫畫進行大規模的審查機制,甚至成為了某個意義上最大的「市場消費者」。

但是在此必須提出一個質疑。漫畫審查制度跟日本漫畫文化是造成台灣漫畫冰河期的主因嗎?是什麼原因讓讀者不願意購買台灣漫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