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8日

烈士



鄭問畫完《戰士黑豹》後,有人請他創作一部關於史記英雄的漫畫。因題材是中國歷史,鄭問就想:「能不能用水墨來表現呢?」唸復興美工上國畫課都在打瞌睡的鄭問,提起了毛筆畫了起來。

這一筆下去,畫出了氣勢磅礡的《刺客列傳》,開啟台灣漫畫史上嶄新的一頁,同時打響了鄭問的名號。

後來鄭問受邀到日本《早安》連載《東周英雄傳》,影響日本漫畫界對創作方式的觀念。許多日本漫畫家看過鄭問作品後受到了刺激,開始嘗試不同創作的可能性。

當年某位漫畫家在翻閱《早安》時,體會到墨藝運用於漫畫的意境,並默默在心中留下了印象。

幾年後這位漫畫家因手傷決定使用較不費力的墨筆來作畫。這部作品巧合似的亦在《早安》連載。他就是《浪人劍客》的作者井上雄彥。

在台灣,一位從小就喜愛《灌籃高手》的少年看到了井上雄彥《浪人劍客》,也拿起了筆臨摹了起來。


記得幾年前初次見到鄭問作品時,心中的那股震撼。

鄭問所追求畫面上藝的極致,深深的改變我對於漫畫的基本定義。其所表現的不只是單純將水墨運用在漫畫創作上,而是一種想要用畫面來感動讀者的態度。

水墨技法只是其中的一種作畫方式,許多看似水墨的地方,其實可能是用牙刷、肥皂、甚至是網點所完成的。

鄭問許多徒弟如陳志隆、練任、張裕群等人,並沒有將鄭問的精神傳承下來,他們學到的只是鄭問的形。

香港漫畫家李志清雖然運用水墨入畫,但充其量僅是線條上的改變,仍然拘泥於原先的創作技法。而被稱為少年鄭問的陳某,則完全看不出鄭問的影子。

直到《浪人劍客》時,我不禁長嘆。井上雄彥是真的領悟到墨藝的真髓。看著一種台灣人獨創的技法被日本人發揚光大,有時翻著鄭問的書總覺遺憾。


今年劇漫獎公佈後,我上網搜尋得獎者的資訊,見到新人獎得主葉羽桐網誌上的圖片,對於他的作畫實力大感驚奇。

然而因為經濟的因素,桐桑並無大量印製的計畫。眼看購書無望,我只好姑且一試,留言向他詢問借書的可能。

想不到桐桑居然大方的願意將自己留存的那本讓給我。於是我們相約取書,經好一番折騰,終於拿到了書。

烈士得來不易。

近年來台灣漫畫的走向強調故事性,畫面本身不再是重心。在這種態度的影響下,漫畫家不再進行劇情漫畫的創作,而多以四格漫畫、圖文漫畫等方式呈現。對我這愛看劇漫的讀者而言,實在不樂見此情形。

葉羽桐小時候受到井上雄彥《灌籃高手》影響,開始立志從事漫畫創作。據他所言,他在國中時期就將井上雄彥畫風模仿得維妙維肖。

當我翻開A4開本的《烈士》時,被其畫面所表現出來的張力所震懾住。好不容易,華人界終於有個掌握到墨藝精神的人出現了。

烈士有別於一般廖添丁為主題的故事。以一位曾被廖添丁所救少年國雄為主角,描繪廖添丁死後台灣社會在日本統治下人民不斷反抗暴政的血淚史。

葉羽桐用畫面說明他對於漫畫的態度。細密的線條表現、強調人物表情鮮明刻劃、將墨技自然融入畫面中,顯現出作者自我挑戰畫技的意念,並且再再地衝擊讀者的視覺感受。一路看下來,令人大呼爽快。

看著書我心中感想如潮水般不斷湧出。除了感受到他想用畫面來說服讀者的企圖心外,我覺得有些部份可以改進。畫面太過細密以至於讀者閱讀上有壓迫感、故事鋪陳太直接、人物對話稍嫌老套…

等等,不要急!」我告訴自己。

慢慢來,我們對於文化太功利,我們總要求立即的反饋,我們太強調漫畫給我們的快樂以至於我們忘記了看漫畫的快樂。或許我們該對文化更有耐心點。我靜下心細細的把烈士再看了好幾遍,然後打開了電腦,一字字將感想寫下。



從鄭問到井上,從井上到葉羽桐。我看到了一種對於漫畫美的極致追求態度。

如同上天將墨筆一揮,從台灣起筆,推向日本,然後回峰一轉,又將筆路轉回台灣。靜靜留下墨藝的傳承痕跡。我很期待,這一筆會不會繼續下去。

雖然清楚近年來出版社不太願意投資在台灣漫畫家身上。葉羽桐的烈士類型又偏向冷門青年漫畫。若不是劇漫獎,可能我也沒機會見到。

也幸好桐桑得的是新人獎。若印成像東立那樣小本版,畫面必定慘不忍睹。如果能像大辣幫麥人杰出的那本《黑色大書》一般,出個A4開本,讓畫面淋漓盡致的表現,想必相當過癮。

無論如何,我已深深記住了一個名字:


葉羽桐。



▲葉羽桐近照(以上圖片均經作者同意轉載)

2009年2月16日

龍少年09年02月號感想

本期目錄:

洪育府、洪培恩〈極樂八仙〉第01回
黃俊維〈厄運偵探〉第02回
小鯊龍、鮭魚仔〈血黑犬〉第20回
蕭乃中〈幻想少女ALICE〉第02回
葉明軒〈無上西天〉第14回
蔡鴻忠〈1/2王子〉第29回
孫家裕〈秦時明月〉第04回

外部連結:

龍少年官方網站


遲來的心得,趁著今天有空寫一回,話說回來最近網路上好像不流行寫漫畫雜誌心得了(汗)。

洪育府、洪培恩〈極樂八仙〉第01回

女主角何仙姑很萌。但眼睛瞳孔平常時會畫的比較小,感覺就沒那麼可愛了。仙姑最後時提到呂洞賓是兩個人這個梗,但老實說看不太出來。似乎是兩個人合力拔劍時,純陽會變呂洞賓,然後佑山會變成色狼。


黃俊維〈厄運偵探〉第02回

看不太懂劇情。結局是無力的「犯人被揭穿後就乖乖的坦承一切」。黃俊維老師真的適合這種複雜的偵探劇嗎?

小鯊龍、鮭魚仔〈血黑犬〉第20回

有點怵目驚心。這種活體解剖未成年少女的場景對少年來說會不會太超過了。還是有點難進入劇情,找時間要去把前面補完。

蕭乃中〈幻想少女ALICE〉第02回

原來這就是科學積稿,我又學到一個冷知識了。維持蕭乃中老師的幽默功力,休刊啟事還是這麼的有趣。(內心:我想看幻少呀!)

葉明軒〈無上西天〉第14回

一整回都在打鬥。我個人覺得葉明軒老師用中文狀聲詞是我看過用的最好的幾個漫畫家。其他的台灣漫畫狀聲詞字體都與漫畫畫面不太融合。其他新春特別篇也蠻有趣的。

蔡鴻忠〈1/2王子〉第29回

王子他們玩的線上遊戲真的蠻熱血的,看了我也想玩。但打開電視看到上面播的「殺很大、殺不用錢」或是「反正玩不用錢,跳下去就對了」的線上遊戲,我還是看漫畫就好了。

孫家裕〈秦時明月〉第04回

這不是孫家裕!算了,反正大陸有市場,台灣是作公益的。看後記就知道了。

※總結

最近看到館主在討論少女漫畫市場的問題。台灣漫畫近年來少女漫畫經營的似乎還不錯,如《夢夢》賣得比《寶島》好、《1/2王子》賣到第六刷等,私底下遇到的朋友也覺得少女漫畫市場比較大。雖然結論好像是「女人的錢好賺」。但仔細想想或許是漫畫出版社抓不到少年的喜好。

雖然很少在看少女漫畫,但總覺得尖端經營少女漫畫比較用心。旗下漫畫家也會利用網誌跟讀者互動。反觀東立討論區刪除不利的言論,一片和諧,剛剛上去看時又發現東立討論區掛了。比較重視讀者這點來看,也許可以看得出來出版社的經營態度。

怎樣的漫畫才是少年會喜歡看得呢?這真是個大哉問。我如果能想出來的話,大概馬上去開一間出版社賺錢賺到手軟了。

2009年2月12日

台灣漫畫讀者反思 05.在批踢踢上的回應

見西洽版眾熱情回應花了不少時間一篇篇看過,但覺憂喜參半。喜是大家對於漫畫產業關心,憂是很少人認真看過我的文章。

或許是文章太長罷,為了別浪費大家的寶貴時間,我把想法簡單的提要出來。

大部分人都只看標題就認為我在談「為何不看台灣漫畫」。或是認為我在談「如何提振台灣漫畫」。這都不是我要強調的。

我談的是:「台灣漫畫衰敗的主因」。我認為要「怪罪」於出版社的定價策略。因為定價將漫畫原本的價值低估了。

若查我的文章會發現從頭到尾沒有出現過「漲價」這兩個字。因為我強調的是回復漫畫合理價值。

你問我,何謂「合理價值」?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角川書店在台灣跟日本都有公司。旗下最熱門的大作《涼宮ハルヒの憂鬱》在台灣小說版定價是新台幣180元(http://0rz.tw/vriGw),漫畫版定價則是新台幣110元。(http://0rz.tw/Y9oes)漫畫約只有小說六成價格。

日本呢?

《涼宮ハルヒの憂鬱》小說版日幣540元(http://0rz.tw/BLOl5)。假使如果日本人對待漫畫的態度跟台灣是相同的(也就是小說的六成價格),那漫畫版就應該就是日幣324元。

但令人驚訝的,日文漫畫版定價是日幣567元。(http://0rz.tw/FvVOA

這代表了什麼?同樣一間出版社,因為區域不同採取不同的定價策略。正反應了讀者對於漫畫與小說間的價值。換言之,漫畫在台灣讀者的地位是比不上小說的

我相信在西洽的版眾應該會反對這種看法。以我來說,漫畫是一種不輸給文學的創作。

所謂的「合理」價格,指的就是這種對定價的接受度

過年時遇到表妹,現在念美術系,他看我略知漫畫一二。跟我說他想成為漫畫家。

「去日本,如果你真的想成為漫畫家的話」我對他說。「台灣漫畫產業對漫畫家很不友善」。

有一件事我不敢對他說。「台灣讀者對漫畫家也很不友善。」

有一群人口口聲聲說自己熱愛動漫畫,心中卻貶低他的價值。從不願意以合理價格提高漫畫品質上看得到端倪。

有人說:「好作品是能夠獲得共鳴的作品」。我非常同意他的想法。對我來說有一些台灣作者的漫畫很能引起我的共鳴。如果你問我有哪些作品好,我可以跟你談個三天三夜,只要你願意聽的話。

但實際上有些人覺得台灣漫畫就是爛。就是該被商業市場排除。

你說台灣漫畫爛,我不反對。或許台灣漫畫確實無法獲得你的共鳴。我尊重你的想法,因為我覺得漫畫作品的好壞是個人主觀判斷。可是你有尊重我的看法嗎?還是你覺得喜歡台灣漫畫的人就是白痴?

日本之所以能夠產生許多優秀的作品,除了完善的環境外,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他們讀者對於漫畫的態度是等同於文學的出版物。從定價這件事就能夠看得出來。

他們願意花文學同等的錢去買漫畫。這就是我說得「合理價格」。

另外我要提醒你,日本人平均一年買十三本漫畫。台灣呢?平均不到一本,這甚至是包括租書店的市場。日本漫畫能夠在日本市場薄利多銷,台灣則是薄利少銷。

台版日漫賺不賺?賺。雖然價錢低,但光印書錢跟版權費出版社賺翻了。

但這是「代工」的價錢,而不是「原創」的價錢。

大家一直誤會我的意思。我所謂的「原價」絕對不可能出現在台版日漫上。出版社漫書書從六十五元漲到九十五元,印刷跟紙質完全沒變。我很度爛,現在也不太買東立的書了。

假使提高價錢,租書業第一個會跳起來反彈。

問題不在「賣不賣座」。問題在會買單行本的人是少數。而這些少數又看到漫畫品質低劣而不想購買。這才是我的重點。

漫畫書的品質才是我要強調的,價格只是達到品質所需要的代價

以往劇漫獎得主出書掛著出版社名字實際上卻要自費出版,印的量當然不多。而書只要一個月沒有人購買就會被退書。這就是劇漫獎作品少見於市面上之故。傳統出版社很不負責任,但無法改變。

今年劇漫獎我看到一點改變。首獎《柯普雷的翅膀》跟我理想中漫畫的品質相差不遠。看到不敢相信還懷疑作者貼了不少錢。但據我側面打聽,這次作者「一毛錢也沒貼」。

雖然不曉得市場反應如何,但我總覺得有些出版社想要改變。這些改變對於台灣漫畫產業是有正面幫助的。

剩下的就是有沒有想要改變的讀者了。

很多人喜歡玩角色扮演,在提到漫畫產業經營的問題時。

扮演政府,要求政府如何訂出政策。扮演出版社,指導出版社如何經營產業。扮演創作者,批評創作者如何作畫編劇。

或是扮演我(笑),把我想成一位「愛台灣就是看台漫」狂熱台灣漫畫迷,提出個想要「振興台灣漫畫大業」瘋狂想法來引戰。

但我並不是。而你也可能不是上面那三種人。

若你是一位執政者、一位出版者、一位創作者。我不但不會質疑你的想法可行性。甚至我會佩服你的真知灼見。

但我只是一位小讀者。或許像你一樣只是一位學生、一位上班族。我不是政府、不是出版者、不是創作者。

讀者有自己的生活要過,沒有時間去研究有的沒的。我想不出除了買單行本還有什麼更簡單的方法。

關於台灣漫畫復興大業云云,我從來沒想那麼多。我只想一件事:「想看到更多好漫畫。

現在那些所謂「出來賺就是要被批」職業漫畫家,實際上有許多人只是「兼業漫畫家」。很多檯面上的漫畫新人除了在雜誌上連載外通常一邊在別的公司上班,因為畫漫畫的錢並不夠生活。或許他們只是比一般創作者稍微幸運一點成為了「職業」漫畫家,實際上卻是兼業。

私下認識一些有志於從事漫畫創作的朋友,大部分人都嘗試向外發展。

也有一些成功的例子,像是kinono在《Morning2》連載、CHuN在《ガンガンパワード》連載。更別說近幾年台灣人得到M.I.M.C モーニング国際新人漫画賞大賞首獎了。這背後代表什麼。

表面說的好聽「反攻日本」,實際上根本就是台灣漫畫環境太差,讓人才外流。

老實說有能力的漫畫家台灣並不是沒有,只是他們都改行去作別的工作了。真的想實現夢想的,只好往外努力。

沒有人才,台灣怎麼會出現好的漫畫呢?

我不斷去強調環境的重要性,第一步就是讓作者得到合理待遇。要不要購買是你個人判斷。

我很愚笨想不到什麼大理論,只想得到省下一頓大餐的錢,多花一百塊去支持一本自己喜歡的作品。而這也是最直接能改善台灣漫畫創作環境的方式。

如果你有比「買單行本」更實際可行的方式。請以一個讀者的立場告訴我。

我願意照著你話去作。

2009年2月7日

台灣漫畫困境讀者反思 04.貴為稀

在理解漫畫的價值產生於人為限制創造稀少性後,去觀察台灣漫畫出版社,會發現出版社的策略卻背道而馳。

明明應該是作品價值的把關者。台灣漫畫出版社從早期任意翻印的盜版開始,就無視於文化創作物稀少性的重要而以「印越多賺越多」的態度去大量翻印日本漫畫。三十五元的少年快報,漫畫的價值一開始就被嚴重貶低。

直到被日本人以法律強制介入後出版社重新洗牌,這種態度到了版權化時代後仍未改變。其中最顯著的例子是大然出版社。大然後期以合法出版社的地位大量印刷未授權的日本漫畫,所累積的庫存書成除了破壞漫畫的稀少性外,還讓自己陷入了財務危機。

令人驚訝的是大然要求旗下台灣漫畫家模仿日本當紅漫畫作品。對讀者來說作品的內容也是文化物稀少性追求的一部分。當一部作品缺少自己的獨特性,對讀者來說就不具稀少性。以長期來看抄襲不會受到讀者認同,更重要的是無法吸引讀者購買。

完全無視漫畫的核心價值的大然倒閉是必然的結果,然其留下了遺毒卻殘存至今。眾漫畫出版社間的價格戰拉低了漫畫原有價值的水平。使讀者形成刻板印象:漫畫比一般書便宜

在成本考量下,漫畫書紙質及印刷品質比一般書粗糙。如果拿一本台灣出版的漫畫會發現紙質厚且放一段時間會變質。很諷刺的是,這種策略實際上是為了符合市場需求。從早年看過就丟的盜印漫畫完全不重視品質,到後來租書業開始興起。漫畫書紙質逐漸變厚為適合多次翻閱。租書店要求書越便宜越好才能大量進書而不要求書的品質。

數千間漫畫租書店實際上已成為了最穩定的市場力量。這也解釋了當初為何漫畫出版業不敢對租書業收取版權金之故。在租書業儼然成為台灣漫畫書消費市場的主力。在此情況下漫畫市場取向是偏向出租書品質而非收藏書品質。漫畫書長時間維持低於於一般書的品質,更促使得讀者不願意購買品質低劣的漫畫單行本。

雖然這場價格戰爭中讀者某個程度上能輕易獲得物美價廉的日漫出版物,出版社則靠著翻印漫畫賺進大把的鈔票,台灣卻輸掉了本土漫畫創作的空間。

本土漫畫創作衰敗的主因就在於出版社對台灣漫畫經營採取相同的低價策略,形成了本土漫畫創作的困境。

正如大家常說台灣漫畫比不上日本漫畫,更貼切的說是台灣漫畫輸給了俗擱大碗日本漫畫。同樣的價錢縱使印刷品質較差,日漫表現出來的畫面確實勝過台漫許多。習慣於只租不買的讀者常以畫面的品質作為選書的考量。

低價策略更直接的一面是作者能夠抽到的版稅少了,另一方面台灣出版社給予漫畫家稿費就已不足。其雙重影響造成漫畫家待遇無法吸引甚至是留住優秀人才。無怪乎常有人說畫同人誌反而比畫商業漫畫好賺多了,這也是台灣漫畫家待遇偏低的最佳佐證。

有些人喜歡喊空泛的口號,說畫漫畫只要靠熱情理想就夠了。對於商業作品非常反感,似乎只要提到錢有關的事情就顯得庸俗。

我個性比較現實,沒有金錢支持的夢想要怎麼實現

台灣漫畫家待遇那麼差,怎麼吸引優秀人才加入?九零年代的台灣漫畫家大量西進以及加入遊戲產業,是否又是一個證明了漫畫產業待遇偏低的事實?沒有優秀人才加入如何孕育出好作品。沒有好作品怎麼能夠吸引讀者購買。

近年來幾本圖文漫畫書以一般書的定價以及紙質出現,並不斷有新人作家出道。雖然與傳統的劇漫不同,但其暢銷熱賣的背後似乎也呼應了前面的想法。

我們嚴厲要求作者要贏過日漫,卻又很吝嗇的不給與他們合理的待遇。像是今天要馬上場比賽,不給馬兒吃草卻又一面鞭打斥責要他追上日本馬。我很懷疑究竟誰想要當那匹馬。

想要提昇台灣漫畫的地位,最直接了當的方法就是漫畫書定價與一般書相當。除了能改善書籍品質外,也能產生讓更多人才加入創作行列誘因。

有人會質疑:「漫畫書單行本價錢提高誰還要買呀?

看著新聞報導,有些人肯花幾千塊買抱枕、掛軸海報、限量商品,我無奈的苦笑。追求文化創作物的限量是讀者的原始本能,會有讀者因為漫畫書「好便宜」而去購買嗎?

幾年前高雄建國路上的漫畫專賣店漫畫之森從三間到全部倒閉。住家附近的租書店從五間倒閉成兩間。我就察覺到漫畫市場的風吹草動。

以租書店為主的台灣漫畫市場近幾年來情況更加惡劣。長久養成的只看不買的習慣碰上大陸網站垂手可得的免費日漫資源,出租書的市場一直在萎縮。

然而讀者追求文化物稀少性原始本能卻不曾減弱

但是出版社不去創造漫畫的價值,而是不斷地用限量的商品來吸引讀者購買。但這種策略偏離了漫畫的本質。為了迎合讀者喜好一窩蜂的追求同質性高的題材使得漫畫作品陷入了量產化、公式化等窘境。而沒有特色的作品又違反了漫畫的價值產生於人為限制創造稀少性的基本道理。

用限量商品或許在短時間能夠有業績,長期下來卻是殺雞取卵。在缺少能夠吸引讀者的作品下,漫畫產業勢必陷入另一個新的危機。

說實話的,出版社會看了我的文章然後採取合理的定價策略是不可能的(我算哪根蔥呀)。我希望能讓讀者理解形成台灣漫畫困境最主要的原因,並去思考背後所代表的意義。

要理解作者是靠漫畫單行本賺錢的,而不是靠週邊商品賺錢的。吸引我們的是感動人心的漫畫作品,不是商人製造出來的限定商品。

讀者的態度不先改變,出版社的經營策略也不會改變。在我們抱怨沒有好作品可看的同時,有沒有想過是自己的態度是造成這種環境的一部份?

漫畫單行本價格提昇後,讀者會以更高的標準來看漫畫作品。出版社若不求進步會受到讀者的淘汰。除此之外,為了確定漫畫書的購買價值會積極尋求參考資料。常寫漫畫感想的吳道成筆記也許會出現更多人跟我討論。在不斷地討論中,漫畫品質將被更嚴格的要求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近年來大陸未授權日本漫畫風行,讓我不禁聯想到1992年版權法通過前的台灣環境。不同是翻印的方式,台灣當年是紙本印刷,大陸現在則是網路傳遞。同樣則是對於文化創作不尊重態度。

設想大陸版權法通過。目前成千上萬的漫畫下載網站勢必因版權金集資而進行統合。到最後會剩下少數官方授權的翻譯日漫網站。

這些網站為了吸引讀者將提供更低廉、更快速的翻譯日漫。讀者只要付些許費用就可以閱讀幾近無限的「正版」日漫。到時候誰還要去租書店租書?

台灣出版社會不會受到影響?過去版權化時代漫畫出版社重新洗牌的戲碼是否會在大陸重演?大陸漫畫會不會走上台灣漫畫日化的老路?

我不確定。

但我確定最後的贏家仍是真正掌握稀少資源的那一群人

2009年2月6日

台灣漫畫困境讀者反思 03.何無價

台灣漫畫八零年代復甦,九零年代達到頂峰,千禧年時突然風雲變色。出版者、創作者及讀者均不斷嘗試去解釋原因。

有人認為是創作端出了問題,沒有完善的編輯制度、作者編劇能力不足、缺乏行銷宣傳等等。有人則認為是讀者方面問題,因長年受到日漫影響造成閱讀習慣窄化。還有人認為政府應該要更重視給予更多的資金補助。

但若觀察近二十年來的台漫歷史發展,會發現台漫也不乏優秀的編劇、編輯人才。而讀者對於台漫的支持轉往地下漫畫(同人誌)發展且逐年興盛。甚至當前兩本台灣漫畫雜誌均受政府補助,更別提數十本劇漫獎得獎作品了。

雖有那麼多的事實顯示出台灣漫畫的潛力,本土創作漫畫仍然無法維持盛況。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錯誤呢?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台灣漫畫長期不振?

身為一位讀者在觀察以及思考後我發現一個可能的關鍵因素。其關於到漫畫的核心價值並間接的造成了漫畫產業衰敗的結果。

我想這並不是「誰該負責」問題,將責任歸咎於他人的方式並沒有辦法改善環境。我希望以藉由觀察台灣漫畫產業盲點的方式提供大家另外一種角度的思考方向。

因為知自己學識淺薄,所想像的情況並非與現實相符。非常希望各方賢達及專業人士能夠給予批評指教,相信在討論的過程中對於改善台灣漫畫的環境有一定的助益。

在解釋我的想法前,讓我們先回到漫畫的本質思考:漫畫何有價值?更準確的說文化創作物價值從何而來?

文化創作物的核心價值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作品內在的價值。也就是作品內容本身的優劣。

許多人在論述時常以作品的賣座與否反推出作品的優劣。但很有趣的是通常罵得最兇的也是賣得最好的,而是一面叫好的作品卻常常沒有人購買。

我想這是因為文化創作物的一個特性:恣意的主觀判斷。每個人對於作品好壞的標準不一樣。對於喜愛某部作品的讀者來說,作品是「無價」的。同樣的作品對不喜歡的讀者來說,作品是「沒有價值」的。

所以我認為一部作品的好壞根本上無法被定義或預測,完全取決於讀者個人的喜好。想要正面去歸納出台灣漫畫要行何種模式才會賣座是不可行的

反面而言,這也解釋了並不是創作者畫不出好作品或是讀者有特殊偏好立場才使台灣創作衰敗的。

問題是出在第二個層次:作品外在的價值

單純來看,書籍本身其實不過就是一疊紙在加上一些油墨。若不計創作者成本的話,印刷成本其實是非常低廉的。假如我有一台印刷機,其實就可以自己想亂印什麼就印什麼。

譬如說今天我畫了一部漫畫,假設這部漫畫價值一百萬。但實際上真的會出一百萬會跟我買這部漫畫的人不多。如果有一萬個人想跟我買這本漫畫,那我用印刷機大量印製一本賣一百元也可以賺到一百萬。

可是如果有人盜印我的漫畫一萬本拿去市場上賣。原本的一本一百元的價值就會被破壞,變成了一本五十元。我必須想辦法阻止這種行為的發生以維持作品的價值。

著作權有時候在作者死掉後仍然存在,許多人會認為不太合理。但原因就在於著作權是維持作品價值重要手段之一。

物以稀為貴,文化創作物的價值來自於人為手段限制稀少而產生。用更白話的講法:限量

可是同樣是文化出版物,為什麼漫畫的定價就會比一般書較低呢?輕小說與漫畫的屬性相近,在台灣卻賣得比漫畫書貴很多,但是在日本輕小說的價格跟漫畫書是接近的。

而實際上正是這種出版社對漫畫定價策略造成了台灣漫畫的困境。

2009年2月1日

快閃動漫紀行

昨去了FF13。因下午有事,故鎖定幾個攤位,很巧的是都連在一塊兒。

先到一樓跟咖哩東+墨緋買《樓友一號房》,然後跟隔壁攤NIDAVELLIR買《狐仙漫話》。與作者寒暄幾句後接著衝到三樓。先逛捲筒、VIVA、古怪子攤,卻遺憾的沒看到新刊。最後買kinono新刊《Witch's New House》,Arku《風馬》一跟二集、《水底月》。

整個過程大約二十分鐘左右。買完就走人。

第一次參加FF,看到許多有趣的東西。如要人很多才會出現的「最後尾」牌子。或是幾個身上背一堆相機的日本人跟他們的狂說日文的台灣友人。對我這個鄉巴佬來說實在新奇。

說來奇怪,我這個人個性不喜人多的地方。買東西看到排隊非萬不得已,不排。絕對不去演唱會、跨年晚會、造勢晚會、抗議場地。到台北車站附近時會提前一站下車,避開萬頭鑽洞恐怖的捷運台北車站。但很諷刺的是,我卻會去同人誌販售會。

原因無他,就是方便。其實本來有考慮通販,但覺得麻煩(匯款、聯絡…)。面交又麻煩作者不太可行(有人會理我嗎?)。同人會一次血拼,所有願望通通滿足。想來想去還是勉強自己去同人會。但又覺得人多空氣髒,一下就快閃離去。

阿,下週的CWT到底要不要去呢?又是一個矛盾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