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6日

台灣漫畫困境讀者反思 03.何無價

台灣漫畫八零年代復甦,九零年代達到頂峰,千禧年時突然風雲變色。出版者、創作者及讀者均不斷嘗試去解釋原因。

有人認為是創作端出了問題,沒有完善的編輯制度、作者編劇能力不足、缺乏行銷宣傳等等。有人則認為是讀者方面問題,因長年受到日漫影響造成閱讀習慣窄化。還有人認為政府應該要更重視給予更多的資金補助。

但若觀察近二十年來的台漫歷史發展,會發現台漫也不乏優秀的編劇、編輯人才。而讀者對於台漫的支持轉往地下漫畫(同人誌)發展且逐年興盛。甚至當前兩本台灣漫畫雜誌均受政府補助,更別提數十本劇漫獎得獎作品了。

雖有那麼多的事實顯示出台灣漫畫的潛力,本土創作漫畫仍然無法維持盛況。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錯誤呢?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台灣漫畫長期不振?

身為一位讀者在觀察以及思考後我發現一個可能的關鍵因素。其關於到漫畫的核心價值並間接的造成了漫畫產業衰敗的結果。

我想這並不是「誰該負責」問題,將責任歸咎於他人的方式並沒有辦法改善環境。我希望以藉由觀察台灣漫畫產業盲點的方式提供大家另外一種角度的思考方向。

因為知自己學識淺薄,所想像的情況並非與現實相符。非常希望各方賢達及專業人士能夠給予批評指教,相信在討論的過程中對於改善台灣漫畫的環境有一定的助益。

在解釋我的想法前,讓我們先回到漫畫的本質思考:漫畫何有價值?更準確的說文化創作物價值從何而來?

文化創作物的核心價值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作品內在的價值。也就是作品內容本身的優劣。

許多人在論述時常以作品的賣座與否反推出作品的優劣。但很有趣的是通常罵得最兇的也是賣得最好的,而是一面叫好的作品卻常常沒有人購買。

我想這是因為文化創作物的一個特性:恣意的主觀判斷。每個人對於作品好壞的標準不一樣。對於喜愛某部作品的讀者來說,作品是「無價」的。同樣的作品對不喜歡的讀者來說,作品是「沒有價值」的。

所以我認為一部作品的好壞根本上無法被定義或預測,完全取決於讀者個人的喜好。想要正面去歸納出台灣漫畫要行何種模式才會賣座是不可行的

反面而言,這也解釋了並不是創作者畫不出好作品或是讀者有特殊偏好立場才使台灣創作衰敗的。

問題是出在第二個層次:作品外在的價值

單純來看,書籍本身其實不過就是一疊紙在加上一些油墨。若不計創作者成本的話,印刷成本其實是非常低廉的。假如我有一台印刷機,其實就可以自己想亂印什麼就印什麼。

譬如說今天我畫了一部漫畫,假設這部漫畫價值一百萬。但實際上真的會出一百萬會跟我買這部漫畫的人不多。如果有一萬個人想跟我買這本漫畫,那我用印刷機大量印製一本賣一百元也可以賺到一百萬。

可是如果有人盜印我的漫畫一萬本拿去市場上賣。原本的一本一百元的價值就會被破壞,變成了一本五十元。我必須想辦法阻止這種行為的發生以維持作品的價值。

著作權有時候在作者死掉後仍然存在,許多人會認為不太合理。但原因就在於著作權是維持作品價值重要手段之一。

物以稀為貴,文化創作物的價值來自於人為手段限制稀少而產生。用更白話的講法:限量

可是同樣是文化出版物,為什麼漫畫的定價就會比一般書較低呢?輕小說與漫畫的屬性相近,在台灣卻賣得比漫畫書貴很多,但是在日本輕小說的價格跟漫畫書是接近的。

而實際上正是這種出版社對漫畫定價策略造成了台灣漫畫的困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