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6日

第三節 何謂漫畫評論

漫畫評論的核心是為了發現漫畫作品價值而存在的。對一部作品,縱然每一個人的評價不盡相同。然評論者能藉由漫畫評論說明漫畫價值的判斷標準何在,這是評論者與一般人最重要的差異。

評論者經由寫作中思考作品的價值,進而做出評價。透過此種過程,評論者在文化的地位從單純的消費者晉升為文化的創造者。評論者的行動,從被動的接受資訊做出反應,進一步成主動的判斷資訊而做出決定。

日本御宅族(Otaku)代表人物岡田斗司夫認為符合御宅族的要件之一是必須花費天文數字的金錢於動漫畫上。在台灣,也可以發現以動漫畫消費程度來區別一般人、動漫迷及動漫狂的看法。

以消費多寡來判斷一般人與御宅族即動漫族群的區別,近年來受到出版端的提倡,出版社開始以層出不窮的限量商品、大拜拜式的主題書展來鼓勵動漫族群消費。然而在過度強調消費重要性之下,似乎使人誤會只要對於動漫畫消費貢獻越高,其在動漫畫文化中的地位也越高。

其實此種區別標準過度簡化了讀者在漫畫文化的地位,並將讀者視為單純的消費者。坦白說,在出版社的眼中動漫迷其實只是衝動、不具思考能力的待宰肥羊。在此種氛圍之下,連曾經擔任過Gainax社長的岡田斗司夫也不禁感嘆:御宅族已死。

正因如此,我們應該理解到:當一位真正熱愛動漫畫的人意識到自己擁有漫畫評論的能力時,他才能與一般人產生區別。若一個人對於動漫畫僅有消費能力,無論他花費了多少錢都僅是一位消費者而已。只有當我們開始對動漫畫發表評論時,我們在漫畫文化中才擁有與漫畫出版者及創作者對等的地位,也就是:漫畫評論者。

2012年2月23日

第二節 何謂劇情漫畫

日本漫畫家辰巳嘉裕及齋藤隆夫等人於1959年組成了劇畫工房。當時的日本漫畫,讀者群可概分以成人為對象的作品(如政治諷刺漫畫)及以兒童為對象的作品(如手塚治虫的故事漫畫)。因為意識到市場上欠缺介於成人與兒童間的讀者群適合閱讀的漫畫,劇畫工房即是為了填補這塊空白而成立的。

隨著時間的發展,目前今的日本漫畫已融合了劇情漫畫與故事漫畫而呈現一種嶄新的面貌。過去以畫風來觀察劇情漫畫與故事漫畫的分界亦非如此明顯。更進一步的,從劇情漫畫的理念中,日本漫畫更細分出屬於各個年齡層的作品。

現今的劇情漫畫已形成一種漫畫形式,相較於單格、四格、繪本類的漫畫作品,劇情漫畫更重視整體故事的連續性,以及人物性格的描寫。也因此劇情漫畫需求的人力及技術增加,進而使漫畫出版業成為一種專業團隊分工以及具有龐大產值的明星產業。

我國行政院新聞局從2003年到2009年間舉辦共7屆的「劇情漫畫獎」以獎勵劇情漫畫的創作。隨後於2010年重新升級成「金漫獎」,擴大至其他漫畫種類。劇情漫畫的出現代表了漫畫產業及讀者群的成熟度,是漫畫文化發展的重要指標。

2012年2月21日

第一節 何謂台灣漫畫

台灣漫畫的定義,傳統上是以國籍作為判斷標準。也就是說,只要是台灣人所畫的漫畫就可稱為台灣漫畫。可是這種判斷標準並無法反應台灣漫畫的真實全貌。

隨著全球化的演進,許多台灣漫畫人開始走向國外(近年來以日本為主要舞台)發展事業。相反的,有外國人會來台灣從事漫畫產業。以國籍為台灣漫畫的判斷標準已經產生模糊。

例如,同人界大手咎井淳雖然曾在台灣出版過《鏡子的另一邊》,然而觀察其後來的發展可見其絕大部分的商業作品是美式風格,甚至可歸類於美國漫畫。

另外以《火鳳燎原》享譽華人圈的漫畫家陳某,其出道至作品出版幾乎是以台灣地區為中心發展,但因陳某的國籍為香港,大多數的人也無法將其歸類於台灣漫畫家。可是從陳某的作品畫風來看其與一般的香港漫畫有明顯不同,也無法將其歸類於香港漫畫。

以人即國籍作為判斷標準,其實是基於社群主義的理念。也就是先定義台灣漫畫家,再藉由台灣漫畫家間接的定義台灣漫畫。但此種判斷結果將造成過於強調個人風格,且無法反應出版社對於漫畫市場的基本策略。

所以我們應直接的定義台灣漫畫。將所謂的台灣漫畫,限於出版社以台灣地區為首次發行地的原創漫畫。在此限度之下,我們可以清楚的觀察出台灣漫畫風格的形象,並避免政治意識形態的紛爭。

更進一步的是,此一定義下的台灣漫畫以台灣為主要市場,也因此更能彰顯出台灣漫畫讀者的消費習慣及品味。進而在理解台灣漫畫文化時,我們能夠更準確地描繪出台灣漫畫讀者的角色,而不是藉由外來的理論來建立身分的認同。

2012年2月20日

第二章 何謂台灣劇情漫畫評論

本章主要內容是關於台灣劇情漫畫評論的定義與範圍。基於台灣劇情漫畫評論的範圍過廣,本文將以定義的方式限縮台灣劇情漫畫評論的討論範圍,並區分以下三個部份來論述。第一部分是台灣漫畫的定義,有鑑於一般以國籍做為判斷標準所產生的疑義,在此提出以區域作為雙重判斷標準。第二部分是劇情漫畫的定義,將漫畫評論的對象限制在經高度發展後的劇情漫畫(Story Manga)。第三節是對於漫畫評論的特性及功能進行說明,以釐清漫畫評論的本質。

2012年2月15日

第三節 評論本身即是目的

台灣至今尚未發展出一套可行、普遍的漫畫評論體系。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過去的台灣漫畫評論者所設定的評論目的上,從最初方向就產生誤差。

讓我們先回到最初的提問:為何評論台灣漫畫?

從前面的推論可以發現,不管是推廣論或是對話論來說,漫畫評論的文本是否為台灣漫畫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目的上,推廣論者認為是評論須達到吸引其他同好閱讀。而對話論認為是須達到與社會互相溝通的程度。

內容上,純粹的推廣論下的漫畫評論僅有資訊提供的功能,然而經過時間的流動後,該資訊將過時而減少其價值。而純粹的對話論者為了與社會對話將重心放在產業端的建議,可是受限於讀者本身的業餘性質,其意見將無法對產業產生影響。

也因此,當原先設定的目的無法達成時。評論者為了繼續進行評論工作,推廣論者常會轉向日本漫畫,而對話論者常會轉向支持其他社群領域。這也說明了台灣漫畫評論之所以無法持續性發展的重要主因。即是評論者不再針對台灣漫畫進行評論了。

基於上述理由,我們了解到無論是推廣論或是對話論都不足以作為評論台灣漫畫的目的。然而,這是否代表說不存在評論台灣漫畫的目的?對此,我持否定見解。

我必須指出,漫畫評論本身即是目的。

若將漫畫評論視為一種手段而為達成目的,當其目的無法達成時,評論者如未能尋求另外一個新目的前將停止評論,亦或重新設定評論的範圍。

唯有評論者意識到,他是純粹為了評論台灣漫畫而評論時,評論漫畫本身才會成為目的。評論者不是因為某種目的而去評論,而是因為想評論台灣漫畫而評論時,評論者才能夠真正的理解漫畫評論的本質。

評論者必須設想一個狀態:如果自己的漫畫評論無法達到同好推廣及社會對話的效果時,是否要繼續進行評論漫畫?當評論者持肯定的態度時,他就會視推廣及對話為附隨效果,而非評論的主要目的。

評論者開始去嘗試思考如何完備自己的漫畫評論時,一方面能避開因推廣論下為增加說服性所產生對於漫畫作品過於浮誇的描述,或者是對話論下因缺乏對產業的深度了解而做出不精準的判斷。另一方面評論者會專注在尋找具有可評論價值的作品上。

在聚焦後,評論者的評論對象僅限於文本。此時,漫畫評論者的共同對話基礎將持續性的建立起來。我們不會在抽象的討論台灣漫畫應如何創作,或是台灣漫畫產業應如何運行。而是針對台灣漫畫本身作品的價值進行評論。

觀察過去台灣漫畫評論者的論述會發現,無論是批評作品應如何創作亦或是產業應如何運作(最顯著的例子是日本漫畫編輯制度)其實均是建構在抽象的基礎上。正因如此,以長期面向來觀察時,過去與現今的漫畫評論者是缺乏交集的,這也說明了台灣漫畫文化下讀者面的評論無法持續累積的原因。

最後要釐清的是,將漫畫評論本身視為目的與「為了寫而寫」的區別。嚴格來說為了寫而寫,基本上是無目的性的寫作。絕大部分的漫畫評論者都屬於這個層次。當無目的論者不想寫作時,他就會放棄寫作。而以評論漫畫為目的之評論者只有在沒有可以寫的文本時才會停止評論。

2012年2月13日

第二節 社會對話論

社會對話論(以下簡稱對話論)是近年來台灣漫畫評論者最有力的論述方式。對話論者主張漫畫讀者必須要擁有漫畫評論以及與社會對話的能力。換句話說,相較限於同好間推廣,對話論者更要求漫畫讀者要與同好圈子以外的人交流。

學者陳仲偉於其著作上對於對話論有下列精闢的見解:「回顧日本諸次漫畫風波,大家都應該注意到,日本能克服這些問題...還有漫畫評論與漫畫讀者有相當能力與社會對話。」(見陳仲偉《台灣漫畫文化史》第140頁)

在對話論的影響下,漫畫讀者開始勇於向社會發言。例如,對媒體關於動漫畫的錯誤報導予以指正或以網路發表文章表示對漫畫產業及政府文創政策的意見等等。

對話論所遇到的問題有三:第一、對話本身的意義不明。表面上與社會對話似乎與漫畫評論有連結,因此對話論者常以漫畫評論的方式為之。然而實際上讀者對於公共議題與漫畫有相關聯時,縱使不討論漫畫,其本身即可以就該議題與社會對話,也因此漫畫評論本身能否成為對話方式,令人疑惑。

第二、缺乏與社會對話基礎。承上,對話論要求漫畫讀者與社會溝通意見,可是單純就漫畫本身,同好以外之人並不了解。若要以漫畫評論與社會對話,並不具有相當的對話基礎。所以要藉由漫畫評論來對話有其困難。

第三、社會拒絕對話。對話論者假設社會願意與漫畫讀者對話的前提下進行對話。但是在主流社會的價值觀下,漫畫屬於青少年文化,也因此並不會重視其意見。就算討論到與漫畫有關議題時,也常是基於教育論與功利論的立場論述。但對話論的出現其實反應漫畫讀者群的年齡層已成熟,不再以無社會對話能力的青少年為主。

2012年2月11日

第一節 同好推廣論

同好推廣論(以下簡稱推廣論)在評論台灣漫畫上,是以推廣台灣漫畫給其他同好為目的。也就是說,漫畫評論的寫作上必須能夠達到吸引其他漫畫讀者來閱讀該作品為最主要的考量。一般來說,推廣論是台灣漫畫評論最常見的論述方式。

就立場來分析,推廣論是相同於出版社的。因為推廣本身就帶有宣傳及廣告效果。漫畫讀者之所以會採取此種立場,通常是受到漫畫作品本身的感動,而產生好康倒相報的效應。甚至有時候,出版社為了銷售作品,會以讀者的身分進行正面的評論。

衍伸到台灣漫畫的推廣上,推廣論常見的論述是:「台灣漫畫明明不差、不輸給日本漫畫,為什麼沒有人看?我們要將台灣漫畫最好的一面介紹給其他人知道!」

然而上開論述常伴隨著社群主義出現。申言之,就是將台灣人視為單一社群,從對於該社群產生認同感,進而去關心該社群內成員的創作物。在這種情境下選擇的標準並非文本本身,而是該社群的創作者本身,也就是台灣漫畫家。

推廣論遭遇到的問題,首先是推廣對象未必要限於台灣漫畫本身。在日本漫畫佔絕對多數的環境下,評論者因可評論的台灣漫畫文本稀少及取得困難,以致並不會持續對台灣漫畫進行評論,反而是進而深研日本動漫畫。另外社群主義的支持對象並不限於漫畫創作者。大部分多的人同時也會支持運動員、甚至本土品牌等。

其次則是推廣論若基於感情而評論,當對於社群的認同感消失時,其推廣的目的就不存。更甚者,若厭惡同社群的成員時,就形成反推廣評論者,並以非理性的方式去批評台灣漫畫。然而不論他的立場是褒是貶,同好推廣論在漫畫資訊提供上確實成為了台灣漫畫評論的基石。

2012年2月10日

第一章 為何評論台灣劇情漫畫

漫畫文化中最多數人的漫畫讀者,絕大部分是被動的接受資訊,同時以購買選擇他們想要的作品。只有讀者在進行漫畫評論時,才會主動的發表意見。近年來,漫畫評論的寫作上,日本漫畫、香港漫畫以及美國漫畫陸續有許多精彩的評論出現。

而台灣漫畫評論似乎停滯不前。為何如此?在回答這個問題以前,我們必須認知:台灣漫畫評論的目的為何,決定了漫畫評論的方向,而此一決定將影響漫畫評論的長期發展可能性。因為評論目的的確立後若無法達成,評論者將可能會停止評論漫畫。在有此認知後,接下來將介紹兩類主要的漫畫評論目的,並說明該目的論者可能會遭遇到的問題。

2012年2月9日

第一篇 理論篇

台灣劇情漫畫(以下簡稱台灣漫畫)的研究相關書籍中,長期以來是偏重於創作者角度的漫畫史及出版者角度的漫畫產業分析。從讀者角度的漫畫評論鮮少受到重視。諷刺的是,數量上在整體文化中佔最多人的漫畫讀者,其聲音竟然如此微弱。

過去以來在面對日本漫畫的強勢影響下,台灣漫畫在出版者及創作者努力下,能不斷地與時俱進。而令人不解的是讀者面的台灣漫畫評論卻無法持續發展,而僅能零星的存在。在進行長時間思考後,我試圖將個人對於台灣漫畫評論的一些想法做成概括性闡述,嘗試建構出一套初步的漫畫評論體系。

在第一章〈為何評論台灣劇情漫畫〉中將討論台灣劇情漫畫評論之目的,並推論台灣漫畫評論無法持續發展的可能原因。在第二章〈何謂台灣劇情漫畫評論〉中將解釋我個人對於台灣漫畫、劇情漫畫以及漫畫評論的範疇。在第三章〈如何評論台灣劇情漫畫〉中將提出評論台灣劇情漫畫的架構。

2012年2月8日

序 因為我們要發言!

從閱讀者的數量上,看漫畫的人口在台灣屬於少數族群,其中台灣漫畫更屬冷門類型,而以台灣漫畫為對象的漫畫評論,究竟有多少人注意?實在不敢想像。面對此種情況,有時會不禁自問:為什麼要投入那麼多時間、精力寫些沒多少人在看的東西?

有人說漫畫是給小孩子看的東西、是閒暇之餘的興趣,是不需要太認真去對待的事物。有人說浪費這麼多時間寫的東西,沒有任何回報,沒有任何影響力,別人看了之後也不會改變任何現況。有人說國人民族性不適合、政府不支持、社會有偏見,所以發展不起本土漫畫產業,即使再怎麼討論也僅是紙上談兵。

是這樣嗎?

為何要讓別人告訴你不要看漫畫?為何讓別人告訴你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為何要讓別人來決定你的價值觀?為何要讓別人來影響你的判斷?為何要讓別人來告訴你應該要喜歡何種事物?

是我們要告訴別人為何要看漫畫。

回憶當初閱讀漫畫時,產生的那股急切地想將它分享給別人的感動。那就是推動我們不斷去閱讀漫畫的力量。當我們有能力將它形諸於文字而轉化成評論時。我們清楚,那最原始的目的不是為了任何回報、不是想影響任何人而存在的。

為何我們要看漫畫?為何我們要寫漫畫評論?

因為我們想看,因為我們想寫。因為我們不想要讓別人告訴我們不看漫畫的理由。因為我們要讓別人知道我們想看漫畫的理由。因為我們有話要說。

因為我們要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