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1日

武俠漫畫的後起之秀:〈多情劍〉

〈多情劍〉是台灣的漫畫家葉羽桐漫畫、懷殤(許書豪)編劇的短篇武俠漫畫。2010年獲得第1屆行政院新聞局「金漫獎」最佳潛力漫畫獎、第4屆日本講談社 「MORNING世界漫畫大獎賽」入圍、第7屆中國「金龍獎」提名等殊榮,作者於同年在個人網誌上公開發表,據傳明年有少量印製出版計畫。

葉羽桐的作畫風格,細膩了結合日式漫畫的線條及傳統中國水墨的畫面,表現出灑脫卻又帶著幾分豪氣的意境。細節面則強調方格間黑與白之間的強烈對比,產生出光與影的視覺震撼。而背景構圖上運用了大量的水墨技巧,精密地描繪出劇中人物所處的江湖百態。在現今台灣受日本漫畫強烈影響之下,葉羽桐的作品著實踏出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故事描述一位殺手荊無心在執行某次任務當中,無意間發現了自己的身世,以致於無法對目標下手。在面對「殺與不殺」之兩難抉擇下,主角內心的矛盾與煎熬,此種心境將人性複雜心理描寫的精采絕倫。原作在劇情發展中以回憶場景,一層層的揭開主角的人生歷程,逐漸引領讀者進入其內心世界中,而最後的結局出人意表的揭露出,存在主角生命中那個令其無法接受的真相。

總 體來說,〈多情劍〉是一部藝術氣息相當濃厚的作品。或許是本作專為比賽之用,在讀者群設定上以評審為主,因此讓整部作品觀賞起來非常華麗,充滿了眾多實驗性質強烈的巧思,稍微有畫面上的壓迫感。而劇情上設定過於龐大,遠遠超出短篇漫畫可以承載的容量,造成故事發展懸而未決,卻是本作美中不足之處。

作者葉羽桐在漫畫表現技巧上,可說是台灣漫畫有始以來最耀眼的一顆超巨星,如能在商業市場上磨練十年以上,想必能在台灣畫史上留下重要的一頁。若台灣漫畫出版社能改變棄過去代理商心態,從頭開始完整的栽培及行銷,建立起有效評估市場的系統,則未來能期待的發展性實在是無法想像!

2010年12月3日

陳弘耀《一刀傳》

科幻寫實的創新之作:《一刀傳》

《一刀傳》是台灣漫畫家陳弘耀所編繪,1990年1月起於第46期時報《星期漫畫》雜誌上開始連載,總計由時報出版社發行兩本單行本(未完結)。陳弘耀畫工細 膩,風格寫實,作品呈現出一種紙上電影的立體感,是一位作畫及編劇均相當傑出的漫畫家。在《一刀傳》結束連載後改行為插畫家,並持續創作許多作品散見於各類書籍上。

故事結構上將武俠題材結合了科幻元素,以兩位相同外貌的主角「陳一刀」,雖處於不同的年代,卻在因緣際會下所發生的雷擊事件影響下,造成兩人產生時空交換, 進而開展出一齣精采的冒險記。尤其是主角在面對未知的環境下,塑造出的懸疑緊張的氣氛,使人有不停地繼續讀下去的勁道。

從畫面而言,作者運用大量的效果線、照片式的寫實背景、細微的擬真人物,交織出一個穿梭於虛擬與現實、古代與現代的世界。而武俠漫畫中最重要的場面:武打戲。在作者筆下亦是發揮的淋漓盡致,與人過招時的每一個瞬間,靜格畫面下的人物動作,表現出驚豔的畫面張力。縱使在近二十年後的今天重讀此書,那種視覺上 的躍動,實在是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

若說我心中台灣漫畫中最期待完結的作品,《一刀傳》絕對是能排進前三名。其實以漫畫的主要消費主力青少年來觀察,最能夠吸引他們的漫畫類型應是武俠漫畫莫 屬。但不知為何,台灣漫畫出版社卻沒有朝這個方向去發展。雖然有類似布袋戲改編的武俠漫畫作品不斷問世,可是如同《一刀傳》、《阿鼻劍》等正統武俠作品卻十分少見。反倒是模仿日本《少年JUMP》的熱血漫畫作品成為了出版主流。若台灣漫畫想要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武俠漫畫的潛力實在不容小覷!

2010年11月15日

鄭問、武俠、明日報

以下是最近我在明日武俠電子報上連載關於台灣武俠漫畫的一些文章。

※天地動容的經典之作:《阿鼻劍》*典出第二部第132頁

武俠漫畫在台灣本土漫畫一直是相當重要的存在,而讓人最津津樂道的經典之作即是《阿鼻劍》。本書由鄭問漫畫及馬利編劇所合作完成。鄭問在台灣漫畫的影響及地位毋庸多談,而筆名馬利的劇本原著,其真實身分更是今日的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先生。

《阿鼻劍》最早連載於時報的《星期漫畫》。鄭問作品中武俠題材不少,從早期的《鬥神》,到後期的《風雲外傳之天下無雙》皆是。

獨特的中國水墨風格,使得鄭問的武俠漫畫展露出一股令人讚嘆的寫意豪情。而《阿鼻劍》更是鄭問赴日前嘔心瀝血之作。整部作品充滿了強烈的實驗性質,奠定了往後鄭問在台灣漫畫的宗師地位。

在劇情上,編劇馬利有別於傳統武俠所塑造主角的英雄形象,打從一開始主角何勿生所背負的悲慘身世,帶給他的是以復仇為核心的性格,同時也註定了他的命運。讀者所看到的是不是一位武功蓋世的大俠,而一個無法脫離因果輪迴的平凡眾生。

故事講的是人性最醜惡、最卑劣的一面:無盡的慾望。當一個人越執著,他就陷的越深,直到那阿鼻地獄之中。正如佛家所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唯有捨棄一切,才能脫離苦海。

我年少的時候,只覺得《阿鼻劍》畫得很精彩,然劇情艱深不易懂。直到長大經歷了一些事情後,重拾此書,才慢慢體悟到書中的道理。

以當年來說,《星期漫畫》設定是在青少年族群,或許對他們來說似乎是有點太早了。不過當年的少年如今多已成為青年,也該是到了讓何勿生與阿鼻使者的旅途繼續前進時候吧。

※峰迴路轉的武俠漫畫:《鬥神》及《風雲外傳之天下無雙》

鄭問的武俠漫畫中,除《阿鼻劍》外,另有《鬥神》及《風雲外傳之天下無雙》。這三部作品的故事劇情迥異,然而卻不約而同的引領讀者去思考一個問題:何謂生命的價值?

《阿鼻劍》的主角何勿生為了復仇選擇進入了無間地獄,雖然擁有泣鬼神的力量,隱約著卻可見到那遙遠的不歸路。《鬥神》的主角辛明同樣的有著 悲慘的身世,在經歷父母雙亡、取得蓋世武藝、意外弒師及與心魔對抗後,為了向神佛求個公道,結果卻慘遭五雷轟頂,以「仇」字跪倒山頭而亡。

到了《風雲外傳之天下無雙》時,卻出現了截然不同的答案。這部以香港漫畫家馬榮成代表作《風雲》小劍聖為主角,孤身到東瀛找尋自我為背 景。本欲尋求無敵的劍道,意外的在異鄉發現了真愛。在領悟到所謂的天下無雙,其實存在於人生的基本道理後,快樂的與愛妻雪子過著平靜的生活。

從上面三部作品中看見鄭問對於人生的體會及心境的轉換。早期《鬥神》為了要報仇雪恨不惜逆天、中期《阿鼻劍》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晚 期急轉直下的《風雲外傳之天下無雙》中體悟到有情勝無情,鄭問的畫工和對於劇情詮釋技巧也不斷的精進,並持續地在嘗試各種不同的方式,揮灑出讓讀者感動的 畫面。

而從故事背後的意涵來看,無論是不同的作畫時期、不同的故事主角,到頭來回歸原點,卻同樣的在表達一件事:如何認真的將自己生命的價值發揮到最極致!

2010年11月13日

葉羽桐、剪報

報導類

插畫類
說明:以上是我所知道葉羽桐於媒體上出現過的消息。(待補)

2010年9月7日

思索漫畫評論的意義

為何要寫漫畫評論?
我一直思索,漫畫評論的意義。
終於,最近有了答案。

漫畫評論的意義,在於評論本身。而評論本身則展現了漫畫讀者對於文化的態度。讀者必須很嚴肅的去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期待怎麼樣的漫畫文化?

漫畫文化是整體性的,包含出版者、創作者以及讀者三個面向。文化是生活不斷的累積形成,我們要決定我們的文化要如何,就是決定我們要如何的生活模式。對於出版者來說,營利是他們的生活模式;對於創作者來說,創作是他們的生活模式。

而讀者呢?

目前有一種被推崇的漫畫文化,是以大量消費的「消費模式」為主流。此種模式下,文化的價值核心強調大量的商品消費。在出版社眼中,漫畫讀者是一群沒有思考能力、習慣衝動消費的族群:讀者在想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讀者花了多少錢。也因此漫畫讀者被窄化成單純的消費者。

漫畫讀者在埋怨台灣漫畫文化低落的同時,也不自覺得陷入這種價值觀中,其所表現出來的結果是將追求限量昂貴商品的人視為英雄。每當我們在抱怨社會不尊重漫畫文化時,我們其實也是其中的一份子。因為我們是以消費多寡,而非以對作品的理解及感受作為文化貢獻度的標準時,台灣漫畫產業整體的產值已決定其本身的價值。

也無怪乎無人重視讀者的意見,因為讀者本身也不重視。簡單來說,我們的文化的核心價值取決於我們的意志,意志則決定了的生活模式,而生活不斷的累積形成文化。除非我們將以消費為主的「消費模式」移轉至以讀者意志為主的「評論模式」時;只有當我們不再以消費多寡,而是以讀者的意志作為文化價值核心時,我們的文化才會改變。

其改變的唯一方式就是漫畫評論。

漫畫評論不是給出版社看的。基本上漫畫評論對出版社是沒有意義的。出版社只重視、也應該重視銷售量,藉由有效的市場調查機制下,個別讀者的漫畫作品的意見是不足以代表整體讀者的意見。因此出版社經營者是可以忽略的(實際上也是)。

漫畫評論不是給創作者看的。因為評論本身是建立在作品之上,而不能取代創作,也無法指導創作。讀者不會因為寫作評論而成為創作者。評論只是讀者表現其對於作品的理解及感受,也因此他是純主觀的想法。創作者只有在希望了解他的讀者從他的作品看到了什麼的時候,他才會去重視讀者評論。

漫畫評論不是給讀者自己看的。純粹的抱怨、批評、謾罵的文字是不足以稱為評論的。讀者藉由評論來告訴其他人他所期待的文化是何種型態。文字本身只是載體,重點在於其背後讀者的意志。讀者期望己身文化所欲展現的樣貌,是讀者與文化的對話,從評論中我們才能看出一個人理解作品的深淺及感受,在客觀的評論累積下文化的價值與生命才得以顯現及延續。

漫畫評論的意義在於評論本身。而評論則展現了讀者對於漫畫文化的意志。是一種決定我們要如何將漫畫融入生命中,在不斷的生活累積而形成漫畫文化的過程。

以上,是我對於漫畫評論的心得。這不是最終,也不是唯一解答。因為我仍然持續地在跟文化對話著。

你期望的漫畫文化是如何?請讓我們一起來思考。

2010年4月17日

星光門

《星光墜在希伯來》近日突然提出停載宣告,震撼了我脆弱的小小心靈。

在恢復理智後,我開始思考這次事件中所代表的啟示。特別是有關「點閱制」這件事。就目前所得的資訊來說,全力出版似乎是以作品在COMICOMI上面的點閱數量來決定稿費的多寡。這之中反映了什麼?

一種可能的情況是,全力已經掌握了一個有效的評估系統:從網站的點閱數量能夠正確的評估未來單行本的銷售成績。而全力藉由這個系統能夠有效探測市場水溫,進而找出真正賣座的作品。因此不願意配合的作者,或者是說不願意改變創作型態的作者,在這個制度上會被評價較低的價值。

姑且不論這個有效的點閱制究竟存不存在。從目前看來表現最好的是企鵝皮老師的作品。照理說,全力應該趕快出版這本漫畫作品。因為這本作品在點閱制下是被評價最高的,而且是最有具有商業價值的。

以我的角度來看,點閱制有一個很大的危險性。那就是點閱制無法分辯出來哪些作品是讀者願意購買的或不願意購買的。因為多數的人在網路上看漫畫,不是因為方便,而是因為免費。這些人連到租書店租書都不願意了,更無庸論他們會下手購買漫畫。而點閱制就是有這樣的危險性存在,所以可能會使評估的效果失靈。

假如我是作者,面對這種光靠網路的點閱數量來決定漫畫作品的好壞的制度。我就會開始將漫畫作品分散成好幾回,甚至是改畫四格。或者是盡量的去畫一些比較炒短線的作品。像是最近地震,我就會畫一些小短篇祝福大陸的同胞能夠平安獲救,或者是畫一些冰島火山之類的。然後把它貼在各大論壇,這樣點閱數就會衝高。甚至更絕的,我乾脆貼一些盜版漫畫,這樣衝點閱數更快。

私底下幾個喜歡《星光》的朋友都不禁感嘆,如果知道全力以點閱數當作是作品出版的標準的話,早知道就多點幾下。特別是我另外一個很喜歡的作者,張季雅。從超級新人之姿到目前為止卻也沒有出版任何一本單行本。

我不禁納悶,我前面講的那個全力的評估系統真的存在嗎?

我想到另外一種可能的假設,那就是:全力根本就不是利用點閱制來找出適合出版單行本的作品。換言之,正如COMICOMI一詞背後所代表的暗示,漫畫版的NICONICO!也就是說全力想要轉型成網路服務提供者,藉由高點擊數來吸引廣告主的營利模式,而不再以出版漫畫單行本作為出版社營利的模式。

假設上述為真,那我真的就要害怕了。全力引以為傲的招牌,優質的台灣劇情漫畫,將要被大量的短篇還有四格所取代。而這些本來就現行是台灣本土漫畫的主流類型﹝像是彎彎﹞,還會缺一個COMICOMI嗎?有言道,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或許全力認為以前那些支持《星光》的舊讀者是少眾市場,全力要轉型跟上時代迎接新的大眾市場。

或許是我多慮了。可能下個月全力就會出版企鵝皮的書打破我的胡思亂想。

全力在某個層面來說代表了我對台灣漫畫的一種期待。這次的事件暴露出全力內部溝通不良的事實,我聽到許多所謂的業界人士,私底下都以看笑話的態度在看待這次事件。老實說真的很難過。希望全力能夠妥善的處理,讓這次的事件完美的落幕。這是我身為一個全力的讀者的小小期待。

2010年3月10日

2010年3月2日

漫畫讀者

我是一位漫畫讀者。

突然冒出這句話,可能所有人恐怕會看得一頭霧水。網誌的更新又變慢了,先跟有在看我的網誌的朋友們道個歉。更新延遲的原因是因為我最近在思考網誌方向的定位。

前一陣子,我腦中浮現一個關於漫畫產業振興的想法。那是個以改變現有漫畫出版社對於市場探測變革的計畫。在這段期間我拜訪了一些朋友,跟他們討論可能性。許多人都給予我寶貴的意見。慢慢的,一個越來越具體的計畫逐漸成形。

然而到最後,我發現那個想法有一個非常大的困難。具體來說,那個想法如果要證明為真,唯一的方式就是去實行他。但是矛盾並不是存在計畫實行上的困難,而是存在於「要不要去實行」這個困難。

因為如果要去實行的話,我的身分就會從一位純讀者轉變成一位出版者。

或許聽過我說明計畫的朋友,會覺得我對於產業抱持過於天真的態度。雖然我對於計畫成功與否也沒有太大的把握,但我並不是對於要從事漫畫出版可能會失敗這件事感到畏懼。相反的是充滿極大的興奮感。「就算是最後失敗也不會感到後悔」,我心中有這樣的決心。

那為什麼到最後我會感到困難呢?

「想要對台灣漫畫有所幫助」這個中心思想一直圍繞在我的心裡。寫漫畫心得能對於台灣漫畫產業有什麼樣的幫助呢?我也不斷的在反思這件事。

這些問題困擾了我很久,心中一直找不到答案。

直到前幾天我去參加陳仲偉老師的座談會,我個人覺得陳仲偉老師是目前台灣漫畫研究者中的翹楚。座談會主要的題目是解析並再定義讀者在整個台灣漫畫文化地位。創作者、出版者以及讀者是漫畫文化中的三面關係。讀者是最沉默的一群,卻也是在漫畫文化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以往台灣漫畫的重心都放在創作端,從來很少人去重視讀者在漫畫文化的重要性。

連讀者自己也是。甚至連我也是。

相對於寫漫畫心得對台灣漫畫有何幫助,另外一種反面思考角度是:難道寫漫畫心得對台灣漫畫沒有幫助嗎?更深一層的問題是,難道只有思考如何經營漫畫產業才會對台灣漫畫有幫助嗎

我們過去文化的慣有模式是以創作端來出發的,而不是以讀者端來出發的。如果在「想要對台灣漫畫有所幫助」的問題架構下思考,就會清楚的觀察到出發點的差異影響了答案的結果。

補助出版社發行漫畫雜誌,補助創作者發行漫畫單行本。漫畫作品的市場在這個時候是政府,不是讀者。上面的這些想法都是以創作端出發而生的產物。讀者似乎在台灣漫畫文化中是不重要的角色。

正如現在大多數人在討論台灣漫畫時,常常會討論「要如何經營產業才能讓台灣漫畫振興」。基本上這個討論方向並沒有錯,可是問題是在於:這是以創作端的角度出發的思考模式。在我們舊有的觀念中,想要改變台灣漫畫絕對弱勢的情況,唯一的方式似乎是投入創作產業。

目前台灣漫畫出版社對於讀者群的經營也是朝著這個方向在走。大量的漫畫教學書,眾多的漫畫教學名師,逐漸造成觀看台灣漫畫的市場變成一群「想要成為創作者的讀者」。於是乎在討論台灣漫畫產業以及台灣漫畫文化時,就更劇烈的朝著創作端的思考前進。

可是你可以看出來這之中的問題點嗎?當所有的人都想要成為創作端的時候,誰要來當讀者?

一個很簡單的事實是,究竟是想要成為創作者的市場人口比較多,還是沒有想要成為創作者的市場人口比較多?相信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換言之,出版社將市場取向放在以創作者為目標的讀者時,自然而然會創造出更多以創作端為出發思考的讀者群。

這是一個對於台灣漫畫文化非常巨大的障礙,當創作者、出版者與讀者在面對漫畫文化時,全部都是以同樣的角度來思考時,天秤會往創作端的方向傾斜,這樣的漫畫文化是不完整的。

一個健全的漫畫產業並不是以創作端就可以足以撐起的。日本漫畫並不是因為單單只有手塚治蟲這樣的天才,或是少年JUMP這樣受歡迎的雜誌,就足以讓日本漫畫如此強盛的。日本漫畫之所以會強盛,是因為有一群懂得欣賞漫畫文化的讀者默默的在支持漫畫產業。當創作者、出版者以及讀者三方互相良善循環的情況下,一個強盛的漫畫文化才會產生。

這或許也解釋了台灣漫畫文化之所以一直無法興盛起來,問題就在於我們一直將討論的重心過於偏向一邊。因為讀者把自己的出發定位放在創作端,所以展開了單向的思考。那讀者應該要如何思考?直接來講,讀者應該問自己:如果以一位讀者的角度出發,要在台灣漫畫文化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我們應該要培養出更多能夠欣賞漫畫文化的讀者,而不是更多想要成為創作者的讀者。

就我而言,還是要回歸最初的原點。漫畫心得的寫作:思考什麼樣的漫畫才是能夠感動人的漫畫。也許你會問,漫畫心得的寫作對於漫畫文化有什麼樣的幫助呢?我並不是很確定會不會有任何幫助產生,但我知道這是漫畫心得寫作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從今以後,我會以一位讀者的身分出發, 繼續的去思考如何寫出一篇好的漫畫心得。

2010年2月20日

FF15紀行

昨兒去了FF一趟,人實在好多。無奈天氣是我最不喜歡的台北冷(要下不下的毛毛細雨,加上刺骨寒風)。回家後鼻子開始流鼻水,貌似感冒了。@@

以下是這次買的書。

2010年1月26日

葉明軒《無上西天》第5集

本書簡介:

書名:無上西天
集數:第5集
作者:葉明軒
出版社:東立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22日

本書目錄

19回〈金口玉言〉
20回〈三藏的召喚〉
21回〈泡湯〉
22回〈媽媽〉
23回〈成佛〉
附錄:無上西天的世界

外部連結

葉明軒個人網站
葉明軒個人網誌

2010年1月24日

2010年1月22日

新聞局劇情漫畫獎歷屆得獎名單

外部連結:

維基百科:行政院新聞局劇情漫畫獎


編註:這篇文章是關於劇情漫畫獎歷屆得獎名單的整理。我從2007年開始注意劇情漫畫獎,並撰寫心得文,以下有連結者可以觀看我的讀書心得。基本上我希望有機會把所有的心得補上,但部分書已經消失在市面上,所以可能有難度。

2010年1月21日

2010年1月19日

淺談金漫獎:掰掰劇情漫畫本位主義

過去劇情漫畫獎一個重要的特色,就是將參加的漫畫類型限定在劇情漫畫。然而今年開始舉辦的金漫獎卻有產生相當大的改變。

行政院新聞局九十九年度金漫獎獎勵要點

(二)參賽作品之規定:
1.最佳少年漫畫類獎:
參賽作品漫畫應以少年為主題,在九十八年以連環方式出版發行;參賽作品為套書者,其九十八年出版發行部分,內容應具完整性。

2.最佳少女漫畫類獎:
 參賽作品漫畫應以少女為主題,在九十八年以連環方式出版發行;參賽作品為套書者,其九十八年出版發行部分,內容應具完整性。

3.最佳一般漫畫類獎:
參賽作品漫畫非以少年、少女為主題,在九十八年以單格四格連環其他方式出版發行;參賽作品為套書者,其九十八年出版發行部分,內容應具完整性。

4.最佳漫畫新人獎:
參賽作品應於九十八年出版發行,且主題及出版發行方式均不限;其為套書者,其九十八年出版發行部分,內容應具完整性。

5.最佳漫畫潛力獎:
參賽作品之主題不限,其以單格、四格、連環其他方式呈現均可。

規定中將出版方式分類成:單格、四格、連環、或其他四種方式。而其中所謂的「連環」方式應該就是指劇情漫畫﹝Story Manga﹞。過去劇情漫畫獎規定所有參加作品均限定在劇情漫畫這種類型,而現在的金漫獎卻改成只有少女、少年兩個獎項有限定劇情漫畫。其他的三個獎項是沒有限定的。換言之,今年的金漫獎最後的結果有可能出現僅有兩本劇漫作品,而其他作品均是單格、四格或是其他類型的情況。

或許主辦者意識到台灣漫畫其實不只有劇情漫畫這種類型,因此才決定更改遊戲規則。傳統上台灣四格漫畫一直表現不俗,早期的蔡志忠、朱德庸,近幾年來的RIVER等,四格漫畫在台灣仍然有一定的市場。甚至近來新崛起的圖文書類型,以彎彎為首的眾多網路漫畫家出現,其所繪製類似漫畫的作品在市場上也有不錯的表現。假使不侷限在劇情漫畫這種類型的漫畫,台灣漫畫在書籍市場仍然保有一席之地。或許是基於以上的考量,主辦者才會將漫畫類型的限制放寬。

可是我想提出的質問是:其他的漫畫類型需要獎勵嗎?姑且不論台灣劇情漫畫不能在台灣市場上存活的真正原因。若單純以現實狀況來說,最需要補助的就是劇情漫畫。而金漫獎更改遊戲規則的結果,將可能造成創作者在考量劇情漫畫所花費的時間較其他漫畫類型多,以及市場銷售狀況後,最後導致非劇情漫畫投稿作品偏高的情況發生。

其實台灣讀者之所以會有「劇情漫畫以外的漫畫類型不算漫畫」的印象,究其原因恐怕是長期以來受到日本漫畫以劇情漫畫為主流的影響。實際上若以創作者的角度來思考,劇情漫畫也不過只是一種類型的漫畫,甚至只要漫畫作品能夠出版,並且能夠維持生計,對創作者才是比較重要的。那麼,像我這種對於劇情漫畫特有堅持的讀者,似乎就淪為一種偏執了。

2010年1月16日

親愛的,我把獎金變小了

圖片來源:劇情漫畫獎官方網頁:11/25劇情漫畫頒獎典禮實況
圖片說明:漫畫從業人員工會朱理事長贈送Q版畫像給蘇局長,感謝局長對漫畫產業的大力支持與推動。

外部連結:

行政院新聞局九十八年劇情漫畫獎報名須知
行政院新聞局九十九年度金漫獎獎勵要點


去年(99年度)最後一屆劇情漫畫獎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今年所謂的金漫獎。先不管政府有沒有將漫畫產業作大的決心,所有人最關心的獎金問題勒?我先講結論:又縮水了

正如我先前文章所預測,過去舊政府「錯誤」的政策,新政府想當然想去之而後快。不過改名也就算了,至少獎金不要縮水吧?!我們先來看看去年的獎金:

行政院新聞局九十八年劇情漫畫獎報名須知

貳、獎勵方式
一、獎項類別:
(一)一般組:
1、首獎一名:每名頒發獎座乙座及獎金新臺幣六十萬元。
2、優勝四名:每名頒發獎座乙座及獎金新臺幣四十萬元。
(二)新人組:
優勝一名:每名頒發獎座乙座及獎金新臺幣十五萬元。


以上總獎金共計235萬元。那今年呢?

行政院新聞局九十九年度金漫獎獎勵要點

二、獎勵項目:

(一)最佳年度漫畫貢獻獎
(二)最佳年度漫畫大獎
(三)最佳少年漫畫類獎
(四)最佳少女漫畫類獎
(五)最佳一般漫畫類獎
(六)最佳漫畫新人獎
(七)最佳漫畫潛力獎
(八)終身成就獎

三、獎勵名額、獎金及方式:

(一)入圍前點第(一)款獎項者,以十名為限,各頒給入圍獎狀一面;入圍前點第(三)款至第(七)款獎項者,每款獎項以五名為限,各頒給入圍獎狀一面及獎金新臺幣(以下同)五萬元。入圍作品由二人以上共同創作者,入圍獎狀各一,其有獎金者,奬金均分。

(二)前點第(一)款得獎者,以三名為限,各頒給金漫獎獎座一座;前點第(二)款及第(八)款得獎者,各一名,各頒給金漫獎獎座一座;前點第(三)款至第(七)款得獎者,每款獎項一名,各頒給金漫獎獎座一座及獎金新臺幣十五萬元。得獎作品由二人以上共同創作者,金漫獎獎座各一,其有獎金者,奬金均分。


這到底在寫什麼鬼呀!這是我一開始看到的感想。表面上有八個獎項,但實際上真正有發獎金的只有五個。其中有三個獎項只有獎狀跟獎杯。不是我要說,獎狀跟獎杯可以吃嗎?喔喔,原來政府說要全力扶植漫畫產業,就是多發幾張獎狀跟獎杯,然後跟創作者說:加油喔,台灣漫畫的希望都靠你們了!

然後再來看有獎金的部分,又分為入圍獎跟正式獎。入圍獎每名5萬元,每個獎項最高上限五名,這樣算起來入圍獎一共有125萬元。然後正式獎項裡面,每個獎項各取一名,每名15萬元。

這樣計算正式獎獎金一共75萬元,因此總獎金共計是200萬元。

兩百萬?去年還有兩百三十五萬耶。更不用說還有一項奇怪的規定:

(三)第(一)款入圍名額,金漫獎評審委員會(以下簡稱評審委員會)得為增減或從缺之決定。


到時候也許評審哪根筋不對,突然感到作品水準太差不符合他們心中的標準,就來個從缺幾名。

故意把遊戲規則設計的更複雜,讓人難以理解,目的就是要掩飾縮水的獎金。老實說,光是獎金就設計成這個鬼樣子,我更不想去討論參賽資格似乎又限制需要正式出版。如此一來不就是逼著創作者又回到過去那樣,必須先取得出版社認可,才有辦法出書的超高門檻嗎?我想講一句很難聽的話,到最後又造成一堆老屁股坐在上面,新人很難有出頭天的機會。可是你看過去幾年,能夠吸引讀者的台灣漫畫不都是些新人嗎?這樣下去,台灣漫畫還有發展的機會嗎?

看著新聞局的官員還在畫2億2500萬元的大餅,說一些出國比賽、異界合作等等不切實際的官話,實在不曉得要怎麼形容我現在的感受。唉,台灣漫畫加油。

2010年1月15日

鄭問《刺客列傳》大辣版



本書簡介

書名:刺客列傳
作者:鄭問
出版社:大辣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30日

《刺客列傳》是鄭問的成名之作。也是鄭問第三部長篇漫畫。1986年由時報所出版,銷量其佳。今年年底(2009年)復由大辣再版。在當年的序言裡鄭問說這本書共花費一千五百個小時,而且是用「心」來完成的作品。

然而身為一位鄭問忠實粉絲,該怎麼說呢,我對於這次的復刻版並沒有興奮感,反倒是多些納悶。

重出的意義對我而言並不大。想著家裡那三本時報舊版的刺客列傳,我還是自動的買了一本新版。不過我想這次再版充其量是讓網路上刺客列傳拍賣價格降低些(有一陣子每本要價五百)。

二十四年前,台灣漫畫如同初生之犢,面對日本,漫畫家無不磨拳擦掌,一面學習日本漫畫的技巧,另一面又不斷的以日本為目標而挑戰,他們懷抱著夢想試圖開創一片天。其中鄭問所代表的精神就是創造畫面極限的可能性,而他的意志最終震撼了東瀛。

但最可貴的是,當年的出版社以前瞻性的眼光,願意給予機會給那些勇於挑戰的年輕人,而讀者則以行動支持他們精彩的演出。因此引導台灣漫畫進入史上最燦爛的時代。

時至今日,看著手上的《刺客列傳》,美其名是經典再現,實際上卻不禁想問,當年出版社的魄力何在?當出版社以台灣漫畫沒有市場搪塞新人,同時卻又靠著日本授權漫畫以及再版書支撐。

沒有用「心」的,是漫畫家?還是出版社?

2010年1月14日

彭傑《STORY童話書裡的童話》

本書簡介:

書名:STORY 童話書裡的童話
作者:彭傑
出版社:台灣角川書店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09日

外部連結:

彭傑個人網誌
STORY童話書裡的童話宣傳網站
宗成的家訪簿:彭傑


《STORY童話書裡的童話》是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傑作。作者彭傑老師(本名彭希超)畢業於成大建築所,曾經在《挑戰者月刊》上連載〈轉大人〉、〈勇者〉等 作品,並以人蛇丸及大蛇丸之筆名活躍於台灣同人誌界,曾創作《漫畫速成班》、《大唐求職記》、《大唐求職記二》等同人誌。另外並參與去年熱銷的政治惡搞漫 畫韋宗成〈馬騜降臨〉的封面繪製。除了是今年(98年度)行政院新聞局劇情漫畫獎一般組優勝者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作似乎是台灣角川所出版的第一部台灣漫畫。

本作故事架構是一部歡樂的童話愛情喜劇。劇情描述一位口嫌體正直的飯店經理威格‧史密斯,在偶然機會下進入童話故事書的世界中。 因為不小心弄壞控制童話世界的系統,只好與被稱為笨女人(本名不詳)的系統管理者展開一場回收童話中角色的旅程。在追捕童話角色的歷程當中,原本個性自私自利的威格逐漸從人與人的互動間找到生命的意義。

有別於其他台灣漫畫,我認為本作最重要的突破在於:營造劇情簡明易懂又不失深度,充分考慮到讀者易讀性。主要的方式可以從兩個方面說起。

首先是作者以眾人耳熟能詳的童話作為故事基幹。一般而言,讀者在閱讀一部新作品的時候,必須先理解作品中角色的背景。背景故事的設定上通常作者會以 自創的方式來創造,但卻會因為頁數的局限性造成背景無法完整說明,而使得讀者無法理解角色的個性以及其所代表的意涵,有時會造成讀者難以融入作品的世界當 中。

像過去鄭問利用春秋戰國,陳某利用三國,葉明軒利用西遊記,蕭乃中利用艾莉絲夢遊仙境作為背景等等。在在說明,背景故事對於一個優秀的漫畫作品所代表的意義。並不是說要求漫畫家都要去借用現有的題材當作背景,使用自己的架空故事作為背景設定其實也是可行,然而因為台灣漫畫近年來鮮少有大長篇作品連載的機會,而在通常情況下,除非作者經驗老到,不然一集的長度很難說明完整故事背景。

但有些作者無法意識到這個問題,在 短篇故事中仍然使用全新的架構來創作。故事背景因為沒有說明完整,而使得讀者難以理解作品的所要表達的意義。反映出來的就是台灣漫畫「不好看」的印象。而這種不好看的印象其實是來自於「看不懂」漫畫所要表達的內容。與其說要教育讀者看懂漫畫內容,還不如以本作中運用童話串連作為故事背景來的高明。讀者在閱 讀時能夠輕易的理解,而不會產生無法融入劇情的情況,作品自然好看。

其次貫穿整部漫畫主角威格與女主角笨女人愛情主軸亦是得道之處。基本上兩人之間經由朝夕相處而從無到有產生的情愫是作品中花費最多篇幅來描述的地方,甚至可說假使將其他配角全部省略掉,對於作品完整性也不會影響。不過對於威格心境上的轉換卻處理的有點過於倉促,或許可以多加琢磨。可惜的是,唯一美中不足的部分在於喜劇元素的表現。作品中常使用醜男梗作為笑點,雖然說某個層 面上能引起多數人的共鳴,但就我的感覺卻是老梗。總體來說,本作誠如書腰帶上韋宗成所言創造台灣少年漫畫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