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3日

第二節 社會對話論

社會對話論(以下簡稱對話論)是近年來台灣漫畫評論者最有力的論述方式。對話論者主張漫畫讀者必須要擁有漫畫評論以及與社會對話的能力。換句話說,相較限於同好間推廣,對話論者更要求漫畫讀者要與同好圈子以外的人交流。

學者陳仲偉於其著作上對於對話論有下列精闢的見解:「回顧日本諸次漫畫風波,大家都應該注意到,日本能克服這些問題...還有漫畫評論與漫畫讀者有相當能力與社會對話。」(見陳仲偉《台灣漫畫文化史》第140頁)

在對話論的影響下,漫畫讀者開始勇於向社會發言。例如,對媒體關於動漫畫的錯誤報導予以指正或以網路發表文章表示對漫畫產業及政府文創政策的意見等等。

對話論所遇到的問題有三:第一、對話本身的意義不明。表面上與社會對話似乎與漫畫評論有連結,因此對話論者常以漫畫評論的方式為之。然而實際上讀者對於公共議題與漫畫有相關聯時,縱使不討論漫畫,其本身即可以就該議題與社會對話,也因此漫畫評論本身能否成為對話方式,令人疑惑。

第二、缺乏與社會對話基礎。承上,對話論要求漫畫讀者與社會溝通意見,可是單純就漫畫本身,同好以外之人並不了解。若要以漫畫評論與社會對話,並不具有相當的對話基礎。所以要藉由漫畫評論來對話有其困難。

第三、社會拒絕對話。對話論者假設社會願意與漫畫讀者對話的前提下進行對話。但是在主流社會的價值觀下,漫畫屬於青少年文化,也因此並不會重視其意見。就算討論到與漫畫有關議題時,也常是基於教育論與功利論的立場論述。但對話論的出現其實反應漫畫讀者群的年齡層已成熟,不再以無社會對話能力的青少年為主。

2 則留言:

DUST 提到...

哈囉我又來了。

就我來看,我覺得對話論至少可以細分成以下幾種模式:

1、「漫畫評論式的、與社會有關的內部對話」:漫畫迷藉由評論文本,探索文本與社會的連結,進而讓其他看過作品的漫畫迷產生「對社會(或自身生活經驗)的思考反省」,或者未看過作品的漫畫迷因為這層社會思考而去看作品。以我來說,我寫的漫畫評論有很多都是這種形式,態度上我也鼓勵動漫愛好者應該多做這種作品與自身的連結探索。

2、「漫畫評論式的對外(社會)對話」:這種評論應該很少見,評論文本,然後設定對象是一般社會大眾,感覺相當難以執行,我猜大概得在評論裡把劇情完整地講一遍,這樣社會大眾觀看評論才能進入狀況。不過我知道一個常見的例子是《銀河英雄傳說》,它有小說、漫畫、動畫,常常被拿來描述政治形勢做政治評論。我覺得你提的問題一應該屬於這類。

3、「非漫畫評論形式的對外(社會)對話」:像是動漫迷對媒體誤導做回應、表達政府對動漫產業政策的看法、動漫迷對社會大眾歧視的批判等等,應該都屬於這類,這類對話通常不依賴動漫文本(所以算不上是漫畫評論),而是對事件直率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的感情。(大概只有少數情況會涉及到需要澄清文本內容而必須評論文本的狀況,以前在綜藝節目裡虛構影射某作品有色情描寫即是一例。)

4、「非漫畫評論形式的、與社會有關的內部對話」:同好與行動組織過程、因應社會偏見的自律要求、對自身族群在社會脈落中的自我批判。我近幾個月在臉書的社團「動漫愛好者抵制媒體行動會」,以及從事過街頭抗議行動的實體社團「動漫向上推廣協會」,看到這種內部對話相當興盛。

若談漫畫評論的目的,應該是指涉1跟2。1的話,意義明確,加上是對內的一種社會對話,沒有文本障礙,不過倒是有可能被內部拒絕,畢竟不是每個人看動漫都會想去探討社會或自我(多數是抱著娛樂的心情)。2的話,的確熊你提的三個問題都存在,不過感覺這類評論真的比較少見。所以整體來說,我覺得符合條件所產出的社會對話論漫畫評論狀況應該還好,問題反而出在漫畫評論很少是真的在跟社會對話。

吳道成 提到...

有兩點要釐清一下。

其一是對社會有關的漫畫題材進行自省(或自我提升)充其量只算是與自我對話,而非與社會對話。

其二是讀者形成漫畫文化可以用行動來進行,例如參加漫博、同人誌販售會等,但我們今天只討論其中的一種方式即是漫畫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