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7日

思索漫畫評論的意義

為何要寫漫畫評論?
我一直思索,漫畫評論的意義。
終於,最近有了答案。

漫畫評論的意義,在於評論本身。而評論本身則展現了漫畫讀者對於文化的態度。讀者必須很嚴肅的去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期待怎麼樣的漫畫文化?

漫畫文化是整體性的,包含出版者、創作者以及讀者三個面向。文化是生活不斷的累積形成,我們要決定我們的文化要如何,就是決定我們要如何的生活模式。對於出版者來說,營利是他們的生活模式;對於創作者來說,創作是他們的生活模式。

而讀者呢?

目前有一種被推崇的漫畫文化,是以大量消費的「消費模式」為主流。此種模式下,文化的價值核心強調大量的商品消費。在出版社眼中,漫畫讀者是一群沒有思考能力、習慣衝動消費的族群:讀者在想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讀者花了多少錢。也因此漫畫讀者被窄化成單純的消費者。

漫畫讀者在埋怨台灣漫畫文化低落的同時,也不自覺得陷入這種價值觀中,其所表現出來的結果是將追求限量昂貴商品的人視為英雄。每當我們在抱怨社會不尊重漫畫文化時,我們其實也是其中的一份子。因為我們是以消費多寡,而非以對作品的理解及感受作為文化貢獻度的標準時,台灣漫畫產業整體的產值已決定其本身的價值。

也無怪乎無人重視讀者的意見,因為讀者本身也不重視。簡單來說,我們的文化的核心價值取決於我們的意志,意志則決定了的生活模式,而生活不斷的累積形成文化。除非我們將以消費為主的「消費模式」移轉至以讀者意志為主的「評論模式」時;只有當我們不再以消費多寡,而是以讀者的意志作為文化價值核心時,我們的文化才會改變。

其改變的唯一方式就是漫畫評論。

漫畫評論不是給出版社看的。基本上漫畫評論對出版社是沒有意義的。出版社只重視、也應該重視銷售量,藉由有效的市場調查機制下,個別讀者的漫畫作品的意見是不足以代表整體讀者的意見。因此出版社經營者是可以忽略的(實際上也是)。

漫畫評論不是給創作者看的。因為評論本身是建立在作品之上,而不能取代創作,也無法指導創作。讀者不會因為寫作評論而成為創作者。評論只是讀者表現其對於作品的理解及感受,也因此他是純主觀的想法。創作者只有在希望了解他的讀者從他的作品看到了什麼的時候,他才會去重視讀者評論。

漫畫評論不是給讀者自己看的。純粹的抱怨、批評、謾罵的文字是不足以稱為評論的。讀者藉由評論來告訴其他人他所期待的文化是何種型態。文字本身只是載體,重點在於其背後讀者的意志。讀者期望己身文化所欲展現的樣貌,是讀者與文化的對話,從評論中我們才能看出一個人理解作品的深淺及感受,在客觀的評論累積下文化的價值與生命才得以顯現及延續。

漫畫評論的意義在於評論本身。而評論則展現了讀者對於漫畫文化的意志。是一種決定我們要如何將漫畫融入生命中,在不斷的生活累積而形成漫畫文化的過程。

以上,是我對於漫畫評論的心得。這不是最終,也不是唯一解答。因為我仍然持續地在跟文化對話著。

你期望的漫畫文化是如何?請讓我們一起來思考。

7 則留言:

羅門 提到...

道成兄加油,希望藉由您精闢的剖析,啟發更多人去思考並建立真正屬於台灣的漫畫文化

吳道成 提到...

給羅門:

謝謝你的鼓勵!
羅門兄的漫畫作品也是在創造新的台灣漫畫文化呢!

匿名 提到...

知道沒意義終於放棄了吧...漫界我10多年前就看透了...現在一樣換湯不換藥...多說無益...

吳道成 提到...

To 匿名:

你從我這篇文章哪裡看出來我要放棄的?
附上我最近投稿的文章:
http://paper.udn.com/udnpaper/POI0028/181871/web/

和 提到...

漫畫的本質是讓讀者感受到作者所想呈現的故事情節與情感

我認為台灣的漫畫,缺乏的是「漫畫性」,有的只是充滿圖片,文字井然有序的故事書,縱使畫功驚人,也只讓人留下「畫功好好」劇情一般般的印象,也就是只是單純達到能夠出版的地步,若只論畫功
,如中國的漫畫家雨人就相當的好,中國的漫畫也在急起直追中呢


台灣缺乏優秀的編輯以及教授漫畫文法的老師,像音樂中有合音和不合音等等的技術,小說中也存在著文法與作文的寫法,在漫畫中,當然也存在著文法,一但作者了解了這些內容,然後遵循.使用,就可以了解到原來製作一部漫畫需要這麼多的心力,而不是畫到最後,只是畫給自己人看的


以上只是小弟的小意見
早期曾老師的狂飆十七沒改編成電影真是可惜(笑),被海角七號先拔走了

和 提到...

補充:
雨人本名張曉雨
http://blog.sina.com.cn/rainman75428

吳道成 提到...

給和:

抱歉給您回遲了。

雨人的的作品我粗略瀏覽了一下,有種帶著早期陳某的線條感及西畫式的彩圖,確實不錯。

關於台灣漫畫,近幾年來的我的態度是:「嘗試著發現她美的一面。」

這樣的想法或許有點難以理解,畢竟台灣漫畫不成熟的作品佔了多數。可是反過來觀察,各國的漫畫不也是如此?

可是為何某些漫畫會在我們的心中留下最美好的印象,理由就在於人會將不好的資訊過濾掉,無論是來自於出版社或者是讀者本身(特別是讀者)。

您對於曾正忠老師的《狂飆十七》相當喜歡,但是最近有多少讀者還記得這些作品?並非這部作品已經消失(雖然已經絕版),而是讀者已經不再討論她了。

對出版社來說,沒有市場的作品是沒有意義的。可是對讀者來說,沒有意義的作品是沒有市場的。當一部作品有其重要意義,她就會永遠存在讀者的記憶當中。

而記憶就存在於漫畫評論當中,您同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