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2日

重新思考台灣漫畫對讀者的意義

近一年來迷上了台灣漫畫。如同當初看日漫時一般,見到好台灣漫畫作品就想「推廣」。不知為何,推廣總是失敗。連最親的老弟,有天去吃飯時拿了本【OTOKO】的《85街公廁》給他,翻了幾頁就放下不看,轉頭去拿了本因被長時間翻閱而破破爛爛《掰掰演劇社》。我心中絞痛,不懂一本爛爛的掰掰演劇社會比剛開封、全彩印刷、讓我笑到地上打滾的85街公廁好看?。推廣到最後,週遭的人煩了,我一開口:「我跟你推薦一部好漫畫!」馬上回:「是台灣漫畫家嗎?」我愣住了。心想:是台灣漫畫家你就不看了嗎?

推廣台灣漫畫的人總是有股使命感。像我之前就常常想:「台灣漫畫明明就這麼好!身為台灣人,我們不看台灣漫畫,誰看?」甚至有很多人高聲呼喊:「台灣漫畫是台灣文化的重要一環,所以我們要支持台灣漫畫!」提到台灣漫畫要時麼樣的題材才能吸引讀者時,有人建議要使用台灣文化中的元素。台客、台灣廟會文化…反正就是要跟台灣文化扯上關係不可。還有許多日本漫畫迷在從事日文翻譯工作之餘常會返回來「檢討」一下台灣漫畫的困境。一個常見的論述方式是:日本漫畫出版社(或漫畫家)如何如何作,所以台灣漫畫出版社(家)也要如何如何作,台灣漫畫才會興盛起來。可笑的是:這些翻譯工作者幾乎不看台灣漫畫的。可是他們還是會不斷的強調,台灣文化在台灣漫畫上的重要性。問題是?日本經驗可以直接套用在台灣經驗上嗎?更別提連在理解日本經驗時都理解錯誤的人了。

台灣、台灣…我們被這兩個字框住了。

台灣漫畫的重心其實不在於台灣文化上。因為我們真正應該要重視的是那些本土漫畫創作者。所謂的台灣漫畫,真正的意涵應是:台灣本土漫畫家所創作的漫畫。若今天一位本土創作者畫風及劇情上均刻意模仿日本漫畫時(常見的是同人誌畫家),這部作品也算是台灣漫畫的一部分,至於讀者喜不喜歡又是另外的問題了。

我們必須認知:台灣漫畫對一般讀者而言僅是漫畫文本上的一種分類。

舉例而言,在國內某出版社尚未推出一系列以萌為主題的書籍時,萌這個詞在台灣僅侷限在網路上的討論中。然而在書籍推出後,居然造成一股新的流行,連國內某翻譯團體都為此出了書。雖然對讀者來說,幾乎不存在只看某特定類型漫畫的讀者,大部分的讀者是跨領域在看的。這是一種主觀上的分類,會看某一類型漫畫的讀者代表他對這個主題感到有興趣。今天如果我拿一本日本少女漫畫或是萌系漫畫給身邊的人看。他們說:「我沒興趣。」我們會覺得特別沮喪嗎?不會,因為我們知道被推廣者對這個主題沒有興趣,如此而已。簡單來說,對讀者而言。「為何不看台灣漫畫?」其實就跟「為何不看少女漫畫?」或「為何不看萌系漫畫?」之類的問題是一樣的。

在重新理解台灣漫畫對讀者來說僅是漫畫上的一種分類後,你還會強調台灣漫畫需要跟台灣文化之間的關聯性嗎?那作為一位台灣漫畫讀者能作些什麼?我們應該了解:並不是所有的台灣漫畫都是值得推薦。就算是好的台灣漫畫家,也非每部作品都是值得推薦。我們所要做的是一個去蕪存菁的連續動作,購買、閱讀、理解、思考、最後用自己的表達方式傳達自己對該部作品優劣評價或是對自身的啟示,而非單純的拿書要別人看。重點在於我們對於台灣漫畫這個主題所要求的目的究竟為何?

我直到最近才領悟這個道理,很慚愧的,目前也沒有多大的貢獻。但相信只有這樣作,才能對整個台灣漫畫文化有所幫助。

補記:這篇文章是以讀者角度來思考的,故刪除原先出版社建議的部份。

6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一部作品可以下很多tag嘛,"萌"跟"台灣"是可以同時存在的 :P

其實我覺得創作裡面出現在地文化的影子,是很正常的事呀,畢竟自己熟悉的東西是最好的元素;如果故事沒有足夠的文化背景,反而會變得空洞。

但如果創作者有足夠的想像力(如銀河英雄傳說),或經過詳實的考察(如Monster),能夠把這些空洞填滿,不使用在地文化當然也很OK。

竊以為,台灣漫畫之所以打不進國際市場,可能是題材都侷限在少年/少女題材吧。我不會特地為了支持"本土"漫畫而去看,而且以我這種未老先衰的個性,龍少年或青文系的台漫,實在看不下去 = =a

吳道成 提到...

少年少女漫畫無論是台灣或日本的,我也看不太下去,可能已過了年紀。:)就我觀察,除非是作者刻意迴避,不管漫畫主題為何,基本上本土漫畫作品均有意無意間流露出台灣味來,這也是我喜歡台漫的理由之一。
姑且不論國際市場,台灣漫畫目前連本土市場都搞不定了,致許多優秀新人難以出頭,這是我比較擔心的部分。
不知道您是否有看過簡嘉誠老師的作品:星光墜在希伯來?有別於傳統題材,這部作品是以二次大戰德國集中營為主題,說不定您會有興趣。附上第一回試閱網址:
http://comic.realma.com/index2.jsp?cid=23&tp=1

匿名 提到...

希望我沒有在那堆所謂「日本漫畫迷」裡面哩(沒有在作翻譯工作)。從新龍少年、GO漫畫到挑戰者、漫樂、樂透,我都能買就盡量買,除非經濟拮据否則盡可能都買。我十分贊成你的意見:台灣漫畫就是缺一個市場。所以讀者應該作的,是先自覺地將市場撐起來,這意味著他應該無論任何本土雜誌作品都應該盡可能無條件購賣支持(至少應該積極接觸,只要有任何喜歡的作品就要支持下去)。但同時他也應該將自己的好惡忠實地表現出來。這方面的想法可以看我最近寫的一篇文章

不過,我不認為台灣漫畫可以被簡化為一種「分類」,至少這樣的「分類」並沒有解決任何問題。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其他所有的分類,無論是「少女」或是「萌系」,都是日本產生的漫畫類型。日本為什麼能產生出這麼多類型複雜的漫畫?就因為他們的漫畫創作是延伸至每一個文化領域的。如果台灣漫畫除了是「台灣生產」以外沒有任何特色,那麼這樣的漫畫現在可以靠讀者的自覺得到一時的支持,但終究難以長遠地走下去。關於在創作中尋找台灣文化的內涵,我推薦夕月寫的文章。他在這系列文章中,也同樣強調,尋找台灣文化絕不只是套用台客、廟會之類的表面形象而已。

不知吳兄能否讓逗貓棒刊載這篇文章?這種討論是相當重要的,希望我們能把各種角度都呈現出來,讓大家更重視台灣漫畫這件事。

吳道成 提到...

能轉載到逗貓棒是我的榮幸,我也是逗貓棒的忠實讀耶XD。但引用網址能否使用這個連結:http://www.hemidemi.com/group/TCRC/bookmark/info/123583
不要直接引用我的網誌,感謝。

翻譯工作者是個譬喻,用來形容一些憑藉著日文能力,多讀了些日本漫畫研究資料,就認為自己很懂動漫的人。可悲的是,這種人在台灣讀者間影響力還蠻大的,我嘆息他們不運用這股力量改善台灣漫畫…

「台灣漫畫」這個分類方法確實過於魯莽,但台漫因市場實在太小了,小到對一般讀者來說台灣漫畫變成類似一種「分類」了。

這篇文章也不是真的想要「創出」一個新的分類,只是希望推廣台漫的人能夠跳脫出傳統的思考方式,從一般讀者的角度來看,台灣漫畫究竟為何?或許能帶給一些人新的啟示,我想這就足夠了。

JC. 提到...

我是我朋友裡面算是唯一一個有看過〝許多〞台灣漫畫而且也經歷過台灣漫畫的人...

與您一樣非常推從鄭問,還有阿推,傑利小子,麥仁傑...等等的,我國小的時候那個時候出的〝星期漫畫〞其實充斥著台灣不少很棒的漫畫家....而且在那個時候因為家裡實在推機太多的星期漫畫,所以我把這些漫畫搬到學校去讓他們加入班級圖書館,老師一開始對於我捐出漫畫有點產生質疑,因為漫畫這種刊物在台灣社會向來不是受到正面支持的產物。

那個時候我就第一次的為台灣漫畫 fight !哈哈!跟老師說這些雖然是漫畫,但是其實他們都有直得吸收的部分,端看讀者從什麼角度切入....直到現在,我已經快三十歲了,我還是如此跟朋友說,要看漫畫要看漫畫,漫畫可以用很快的方法帶給你很多情感上的支持,比如說主流的日本漫畫,很多漫畫有意無意的都一直在提起〝愛〞,不管是朋友間的或是家庭間的,還有責任感,勇氣...等等,或許有人會說這種東西漫畫怎麼可能比小說著墨的深,但是,漫畫的影響怎麼可能比小說來的〝慢〞?硬要說我享受到出刊時間的限制吧..
有點離題,我還記得當初我跟老師說的很重要的一句話就是,這些都是台灣人畫的。

不過當初我就知道台灣漫畫賣的不比日本漫畫好,果不其然沒多久後,星期漫畫也倒了。

我覺得星期漫畫裡面的漫畫家陣容是當時台灣漫畫領域的一時之選。或許這些漫畫家也是一直在燃燒熱情與浪漫來成就這件事情。

不過如你所說的,市場畢竟是最大的猛獸...
台灣漫畫領域最完美的時期,不管是編劇或是畫技,最棒的都在那個時候,都撐不起來,現在當然更加勢微了...而諷刺的是,現在台灣的漫畫市場卻是異常的蓬勃,日本漫畫當然仍然穩站寶座,不過讀者卻更能接受台灣慢畫家的漫畫...縱使....我最重視的畫技已經無法跟當時的一比高下了....

所幸的是當初的漫畫家都還能找到自己的路,雖然或許不在漫畫領域,但是偶爾都能看到他們的作品。

只是遺憾這個市場,沒辦法從逆境中成長,而被洪水沖刷....

吳道成 提到...

最近幾位朋友來我家作客,見到我一櫃的漫畫十分感興趣。我挑了鄭問的幾本作品出來給他們看。只見大家聚精會神的讀著,不斷催促下一本的人看快點。一整個下午就這樣匆匆度過。

有一位朋友問我,鄭問現在還有沒有出新書?我告訴他鄭問到北京去作藝術總監了。我建議他可以從舊作開始收集起,但不知為何他堅持非買新作不可。

其實漫畫是屬於通俗文化的一部分,理應與當前的社會有連結,台灣本土漫畫作品遭遇到市場考驗是必然,但這應該是出版社該煩惱的問題。

以讀者的角度來看,或許不斷的閱讀、討論、傳頌作品…使得有更多的人來發現作品的精彩之處,才是最該做的事吧。